《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剃除須發,而為沙門。受佛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壹食,樹下壹宿,慎不再矣。”《後漢書》卷三十《襄楷傳》:“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唐李賢註:“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經三宿,便即移去,示無愛戀之心也。”後引申為留戀不舍之意。
東漢延熹九年(166)襄楷上書桓帝時就曾引用此經雲:“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壹如此。”所謂“不三宿桑下”,源於此經“樹下壹宿”。 《後漢書·蔡楷傳》雲:“聞宮中立黃老、浮圖之祠。此道(佛教)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