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簡譜和五線譜都是近代由西方傳入的,我國古代的樂師用什麽來記譜呢?

簡譜和五線譜都是近代由西方傳入的,我國古代的樂師用什麽來記譜呢?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樂譜並不是西方的簡譜和五線譜,而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古琴文字譜——《碣石調·幽蘭》。

它大約是唐代早期的壹個手抄本,距今已有壹千多年,現在保存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謂的“文字譜”,就是用文字來記錄每壹個音的彈法,比如說“耶臥中指十上半寸許案商,食指中指雙牽宮商”,即表示用左手中指按在古琴第二弦十徽以上半寸左右的地方,右手的食指、中指以“牽”的手法連撥壹二弦,***得四聲。

這樣的記譜方式能夠用弦序、徽位來表現出壹個音的音高,但是另壹方面,它沒有辦法精確表現出樂曲的快慢節奏,而且這種記錄方式也太過冗長,不利於音樂的保存和流傳,所以到了唐代,就出現了曹柔所發明的古琴“減字譜”。

所謂的減字譜,就是將文字譜中涉及的手法、弦序、徽位濃縮成壹些符號,並將其組合在壹起而形成的近似於漢字的記譜方式。

比如左下圖的符號表示的就是右手食指用“挑”的指法彈三弦,同時左手大指按住三弦,從高往低下滑到十徽八分的地方出聲。這樣的記譜方式相對於文字譜來說固然簡便得多,但是仍然沒有辦法表現出精確的音樂節奏。當然,它也有好處,這種不精確給後世的古琴家提供了壹定的自由發揮空間,使壹首樂曲始終處在具有壹定自由度的流變之中;但就其弱點而言,我們就不可能真正還原樂曲創作者的演奏狀態了。

在中國古代音樂中,另壹種主要的記譜方式是廣泛運用於各種民間音樂的“工尺譜”。

所謂的“工尺”是音高的標誌,近代常見的工尺譜壹般用合、四、壹、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樣作為表示音高的基本符號,可相當於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

如果需要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則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號;如果需要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則在“工、尺”等字的末筆曳尾。與古琴減字譜不同的是,工尺譜是有節奏標記的,這就是所謂的“板眼”。“丶、×、○、●、△”等都是表示節拍的板眼符號。

“板”壹般代表強拍,而“眼”代表弱拍,板眼有散板、流水板、壹板壹眼、壹板三眼、加贈板的壹板三眼等形式。盡管目前在壹定程度上工尺譜可以“翻譯”成簡譜,但是很多戲曲家和戲曲愛好者仍然偏愛采用傳統的工尺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