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早期人類社會的建築分為哪些(七)?

早期人類社會的建築分為哪些(七)?

由於伍重參加設計競賽方案過於簡略,後來在工程進行中遇到了壹系列復雜而困難的技術課題。例如起初設想那些巨大的殼片是鋼筋混凝土殼體結構,經過深入研究才發現,只能將每壹個殼片劃分為壹條條鋼筋混凝土的肋券再分段預制,然後才能組合成整體。為了減少施工的困難,又將全部殼片改為同樣的曲率,使每壹個殼片都相當於假想半徑為76米的圓球表面的壹部分。為研究和設計這些殼片的結構,用去8年時間,施工也費時3年多。工程預算700萬美元,實際費用高達12000萬美元。

這座建築也被視為悉尼市的標誌。提起“悉尼之魂”,幾乎沒有人會懷疑,那就是悉尼歌劇院——這壹去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20世紀最偉大建築之壹也被譽為“澳洲之花”。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悉尼歌劇院的建造過程充滿了曲折坎坷,這個夢幻般的建築物的設計藍圖當初差壹點被埋沒在廢紙簍裏。當年由4人組成的評委會討論審議歌劇院的各種設計方案。許多輪過後,評委會依舊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案,有人把伍重的方案又從廢紙簍裏刨了出來。伍重的方案就成了實施方案。伍重說歌劇院的創意其實是來源於橙子。正是那些剝去了壹半皮的橙子啟發了他。而這壹創意來源也因此被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劇院前,供遊人們觀賞這壹平凡事物引起的偉大構想。

歌劇院的獨特設計,自然也對傳統的建築施工提出了挑戰。工程的預算十分驚人,歌劇院落成時***投資1.02億美元。工期的耽誤和成本的昂貴,導致了舊政府的下臺。新壹屆政府繼任後,對修建歌劇院的態度沒有前任堅決。於是建設者和政府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後迫使建築師伍重與悉尼揮淚告別,舉家遷離澳大利亞。當時,歌劇院工程連1/4都沒有完成。從那時起,伍重,這個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再也沒有回來過。

巴比倫空中花園

巴比倫空中花園建於公元前6世紀,是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他的妃子建造的花園,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壹。

傳說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後就舉行了婚禮,王後便是米堤亞的公主賽米拉斯。雙方的父親在***同對付亞述人的戰爭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定下了這門親事。賽米拉斯對親事本身並沒有什麽不滿意的地方,但對巴比倫這個地方卻沒有好感。因為她的故鄉在伊朗山區,那裏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風景宜人、氣候濕潤,可巴比倫卻遍地黃土、氣候炎熱。於是,王後思鄉心切,茶飯不思,日夜愁苦,美麗豐腴的少女很快就變得面黃肌瘦、弱不禁風了。新國王為了排遣她的郁悶,於是便仿照她故鄉的風光,建造了這座空前絕後、舉世艷羨的空中花園。

希臘歷史專家斯特拉博和狄奧多羅斯對此有不同的記載。據後者的描述,該園建有不同高度的越上越小的臺層,合成劇場般的建築物。每個臺層以石拱廊支撐,拱廊架在墻上,拱下布置成精致的房間,臺層上面覆土,種上各種豐木花草。頂部有提水裝置,用以澆灌植物。這種逐漸收分的臺層上布滿植物,如同覆蓋著森林的人造山,遠看宛如懸在空中。這座花園才算作是最古老的屋頂花園。

巴比倫城的空中花園是古代建築史上的又壹奇跡,至今令人神往。以此城為代表的建築技術成為巴比倫最引人註目的成就。巴比倫城在現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南面約95千米處,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是兩河相距最近的地方。它地處交通要塞,建立於公元前3000年,是重要的商業中心,後來發展成為巴比倫王國的都城。巴比倫城有內外三重城墻,城墻的厚度3—8米,城墻之間用壕溝相隔。環城每隔44米就有壹座防禦塔樓,全城***有300多座。據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它有100多座城門,門框、橫梁和大門都是用銅澆鑄成的。巴比倫城不僅墻厚城高,壁壘森嚴,而且還建築了壹套水力防禦系統。當敵人兵臨城下之時,只要打開水閘,幼發拉底河的大水就會洶湧而出,使城外變成壹片澤國。城內貫穿南北的筆直大道叫聖道,它全用壹米見方的大理石板鋪砌而成,中間是白色或玫瑰色的,兩邊是紅色的。聖道的盡頭有壹座巨大的塔臺式建築——巴比倫通天塔,它足足有30層樓房那麽高。希伯萊的神話故事裏說,人們建造巴比倫通天塔試圖達到語言統壹、沒有隔閡、沒有紛爭的天國。耶和華懼怕凡間的人建造巴比倫城和通天塔的巨大力量,嫉妒他們的智慧和成功,於是暗施法術,擾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彼此之間言語不通、相互猜忌,無法完成工程。但是,這項宏偉的工程最終還是達到了令人驚嘆的高度,遺憾的是後來被破壞掉了。城內最大的建築馬都克神廟,在巴比倫通天塔的旁邊。但巴比倫城最傑出的建築成就,還是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觀之壹的空中花園。

瑞德宮塔

即緬甸仰光大金塔,約始建於公元550年,初建時高9米,

瑞德宮塔

經過多次改建。15世紀時國王頻耶乾(1450—1455年在位)把塔加高到100米,底部周長430米,他的繼承人信修孚女王(1455—1472年在位)又在塔周圍增加建築物,形成今日的面貌。

塔為磚砌,表面抹灰後滿貼金箔,歷次修葺中在上面又鑲嵌紅、藍、綠等寶石,燦爛奪目。塔的輪廊為覆鐘形,塔身由寬大的向上收縮攢尖,形成柔和的曲線。塔身雖為多層,但水平劃分並不明顯,因而具有強烈向上的趨勢。塔基四角各有壹座半人半獅子雕像,塔腳有64座同樣形式大小的小塔簇擁,使瑞德宮塔顯得宏偉挺拔。

現在塔的高度是112米,是1774年阿瑙帕雅王的兒子辛漂信王修建的。這次修建時,在塔頂安裝了新的金傘。

金塔底座周長427米,塔頂有做工精細的金屬罩檐,檐上掛有金鈴1065個,銀鈴420個,並鑲嵌有7000顆各種罕見的紅、藍寶石鉆球,其中有壹塊重76克拉的著名金剛鉆。塔身經過多次貼金,上面的黃金已有7000千克重。大金塔四周有68座小塔,這些小塔用木料或石料建成,有的似鐘,有的像船,形態各異。每座小塔的壁龕裏都存放著玉石雕刻的佛像。大金塔左方的福惠寺,是壹座中國式建築的廟宇,為清朝光緒年間當地華僑捐資建造,成為大金塔地區古老建築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金塔的形狀像壹個倒置的巨鐘,用磚砌成,塔身高112米,塔基為115平方米。塔身貼有1000多張純金箔,所用黃金有7噸多重。塔的四周掛著1.5萬多個金、銀鈴鐺,風吹鈴響,清脆悅耳,聲傳四方。塔頂全部用黃金鑄成,上有1260千克重的金屬寶傘,周圍嵌有紅寶石664顆、翡翠551顆、金剛石443顆。整座金塔寶光閃爍,雍榮華貴,雄偉壯觀。

大金塔東南西北都有大門,門前有與中國寺廟前常有的守門獅子壹樣,各有壹對高大的石獅。門內有長廊式的石階可登至塔頂,階梯兩旁擺滿商攤,有用木、竹、骨、象牙等雕刻的佛像和人像,有供佛用的香、燭、鮮花,還有各種緬甸的風味小吃。

階梯上面是用大理石鋪成的平臺,平臺中央是主塔。塔內供奉著壹尊玉石雕刻的坐臥佛像和羅剎像,刻工細膩,端莊秀美。塔的四周有64座形狀各異的小塔環繞,有的像鐘,有的似帆,有石砌的,也有木制的。這些小塔的壁龕裏都有形態各異、大小不同的玉佛。塔上的四角都有壹個較大的牌坊和壹座較大的佛殿,塔下的四角都有緬式獅身人面像。

在大金塔的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壹口古鐘,壹口重約40噸,壹口重約16噸。古鐘色彩斑斕,是1741年和1778年由兩個在位緬王捐建的。緬甸人視西北角的古鐘為吉祥、幸福的象征,認為連擊3下,就會心想事成、如願以償。

大金塔的東南角,有壹棵菩提古樹,相傳是從印度釋迦牟尼金剛寶座的聖樹圃中移植而來的。塔的左方有壹座清光緒年間由華僑捐款建造的名為福惠宮的中國廟宇,塔的南側還有壹個專門陳列佛教信徒和香客們捐贈物品的陳列館。

氣勢宏偉、建築精湛的仰光大金塔,不僅是世界建築藝術的傑作,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價值最昂貴的佛塔。每逢節日,很多人都到這裏拜佛,人們進入佛塔時必須赤腳而行,就連國家元首也不例外,否則就被視為對佛的最大不敬。

1989年9月,緬甸政府對大金塔又進行了壹次大規模的修繕,拓寬了4條走廊式的入口通道,在塔的四面安裝了有玻璃窗的電梯,使大金塔更加宏偉壯觀和富麗堂皇。因為此塔建在仰光市北茵雅湖畔的聖山上,不管人們站在市內的哪壹個位置,都能看見金光燦燦的塔頂。如果站在塔頂上,仰光市全貌可壹覽無余。

郎香教堂

1955年,勒柯布西耶設計創作的朗香教堂剛剛落成,

郎香教堂

就在全世界建築界引起轟動。人們交口傳頌著它奇特的外形、內涵的豐蘊、藝術的神奇。

幾十年過去了,建築界潮起潮落,又不知有多少風格、多少思潮成了明日黃花。但只要妳向壹位熟悉建築的人問起朗香教堂,說不定他還會發出熱烈的贊嘆。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朗香教堂永遠是建築界的第壹把交椅。

這種現象是令人驚訝的。在世界建築史上基督教堂何止千萬,名作也不在少數,何以這個小小的教堂如此令人矚目、令人贊賞不叠呢?甚至與基督教無甚淵源的人們也為之心折,拍案叫絕。

不僅僅如此,勒·柯布西耶是眾所周知的現代主義建築的旗手。當年,就是他號召建築師們要向工程師學習,要從汽車、輪船、飛機的設計創造中獲取啟示。他的名言“房屋是居住的機器”言猶在耳。人們知道他是很講理性的。那麽,這樣的壹位建築師怎麽又創造出朗香這樣怪裏怪氣的建築來了呢?難道我們可以說朗香教堂還是理性的產物麽?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麽樣的背景和思想促成了朗香教堂?人們都說建築創作要有美感,那麽勒·柯布西耶的美感又來自於何方呢?

在朗香教堂的設計中,勒·柯布西耶把重點放在建築造型上和建築形體給人的感受上。他摒棄了傳統教堂的模式和現代建築的壹般手法,而是把它當作壹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

教堂造型奇異,平面不規則;墻體幾乎全是彎曲的,有的還傾斜;塔樓式的祈禱室的外形像座糧倉;沈重的屋頂向上翻卷著,它與墻體之間留有壹條40厘米高的帶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墻面上開著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著彩色玻璃;入口在卷曲墻面與塔樓的交接的夾縫處;室內主要空間也不規則,墻面呈弧線形,光線透過屋頂與墻面之間的縫隙和鑲著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來,使室內產生了壹種特殊的氣氛。

對於朗香教堂的形象,人們觀感不壹。概括起來,認為它優美、秀雅、高貴、典雅、崇高的人很少,說它怪誕的最多。晚近的美學家認為怪誕也是美學的範疇之壹。朗香教堂可以歸入怪誕這壹範疇。上面說的陌生感和復雜性,似乎就包含了怪誕,不必再單說。可是三者既有聯系,又互相區別。譬如看人,陌生者和性格經歷復雜之人並不壹定怪誕,怪誕另有壹功。

怪誕就是反常、超越常規、超越常理,以至超越理性。對於朗香教堂,用建築的常理常規,無論是結構學、構造學、功能需要,還是經濟道理、建築藝術的壹般規律等等,都說不清楚。我們面對那造型、那模樣,壹種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感想立即油然而生。為什麽?就是面前這個建築形象太怪誕了。

朗香教堂的怪誕同它那原始風貌有關。它興建於1950—1955年間,正值20世紀的半中間,可是除了那個金屬門扇外,幾乎再沒有什麽現代文明的痕跡了。那粗糲敦實的體塊、混沌的形象,巖石般穩重地屹立在群山間的壹個小山包上。水令人遠,石令人古,它不但超越現代建築史、近代建築史,而且超越文藝復興和中世紀建築史,似乎比古羅馬和古希臘建築還早……它很像原始社會巨石建築的壹種。朗香教堂不僅是凝固的音樂,而且是凝固的時間、永恒的符號。時間都被它打亂了,這個怪誕的建築物!

由此又生出神秘性。朗香教堂那沈重的體塊的復雜組合裏面似乎蘊藏著壹些奇怪的力。它們互相拉扯,互相頂撐,互相較勁。力要迸發,又沒有迸發出來,正在掙紮,正在扭曲,正在痙攣。引而不發,讓人揪心。

這些都不易理解,甚至不可理解。誰造出來這樣的建築?明明是勒·柯布西耶,可是又不像人造的,完全不像20世紀文明昌盛國度裏的人造的。他是不是超人?或者他是按超人的啟示造出來的吧?超人是誰?當然是上帝了。在這樣的教堂裏向上帝祈禱,多麽好啊!

這都是猜測、是揣摸、是冥想,無法確定。許多建築物,也許是大多數建築物,即使單從外觀上看,也能大體上看出它們的性質和大致的用途,北京的毛主席紀念堂、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大廈、各處的飯店、商場、車站、住宅……都比較清楚。另外壹些建築物就不那麽清楚了,如巴黎蓬皮杜中心、悉尼歌劇院等等,需要揣測,可以有多種聯想。因為它們在我們心中引出的意象是不明確的,有多義性,不同的觀看者可以有不同的聯想。同壹個觀看者也會產生多個聯想,覺得它既像這,又像那,有多義性,然後多義性帶來不定性。

朗香教堂的形象就是這樣的,有位先生曾用簡圖顯示朗香教堂可能引起的5種聯想,或者稱作5種隱喻,它們是合攏的雙手、浮水的鴨子、壹艘航空母艦、壹種修女的帽子,最後是攀肩並立的兩個修士。V·斯卡裏教授又說朗香教堂能讓人聯想起壹只大鐘、壹架起飛中的飛機、意大利撒丁島上某個聖所、壹個飛機機翼覆蓋的洞穴,它插在地裏,指向天空,實體在崩裂、在飛升……壹座小教堂的形象能引出這麽多(或更多)的聯想,太妙了。而這些聯想、意象、隱喻沒有壹個是清楚肯定的,它們在人的腦海中模模糊糊、閃爍不定,還會合並、疊加、轉化。所以我們在審視朗香教堂時,會覺得它難於分析,無從追究,沒法用清晰的語言表達我們心中的復雜體驗。剪不斷、理還亂,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

而這不是缺點,不是缺陷。朗香教堂與別的壹看就明白的建築物的區別正如詩與陳述文的區別壹樣。寫陳述文用邏輯性推理的語言,每個詞都有確切的含義,語法結構嚴謹規範。而詩的語法結構是不嚴謹的、不規範的,語義是模糊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秋水清無力,寒山暮多思”。能用邏輯推理去分析嗎?能在腦海中固定出壹個確定的意象嗎?相對於日常理性的模糊不定、多義含混更符合某些時候某些情景下人心理上的復雜體驗,更能觸動許多人的內心世界。“詩無達詁”,正因為這樣反倒有更大的感染力。

可以說朗香教堂作為壹個藝術形象,正是壹種恍惚之象,它體現的是壹種恍惚之美。20世紀中期的壹個建築作品越出歐洲古典美學的軌道而同中國古老的美學精神合拍,真是值得探討的有意思的現象。

總之,陌生、驚奇感、突兀感、困惑感、復雜、怪誕、奇崛、神秘、朦朧、恍惚、剪不斷理還亂、變化多端、起伏跨度很大的藝術形象,其中也包括建築形象,在今天更能引人註目,令人思索,耐人尋味,予人刺激,觸發人的復雜心理體驗。因為當代有愈來愈多的人具有這樣的審美心境和審美要求。朗香教堂滿足這樣的審美期望,於是在這壹部分人中就被視為有深度、有力度、有廣度、有烈度,從而被看作最有深意、最有魅力的少數建築藝術作品之壹。

朗香教堂屬於建築中的詩歌,而且屬於朦朧詩派。

拉德芳斯凱旋門

巴黎西郊的拉德芳斯新區,是現代巴黎的象征。原是巴黎西郊壹片僻靜的無名高地。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法軍敗北,巴黎淪陷,壹小股法軍退守至這裏的無名高地並頑強抵抗到彈盡糧絕,全部以身殉國。後人在高地上豎起壹組雕像,題名拉德芳斯,意為防衛,以紀念陣亡將士。在新區的開發和興建過程中,不但這組雕像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而且整個新區也以此為名。

很快,拉德芳斯就有了壹批高矮不壹的寫字樓。最高的要數GAN寫字樓,足有179米高。然而這些高樓卻引起了公眾的強烈抗議,他們說這些寫字樓妨礙了他們從星形廣場上看凱旋門的視線。為了緩解公眾的不滿情緒,法國政府又決定在拉德芳斯區建壹座新凱旋門作為彌補。

此計劃由總統密特朗最先提出的。密特朗的宏偉藍圖是斥資150億法郎建造壹系列現代紀念性建築物。拉德芳斯的大拱門就是其中壹項。密特朗的初衷是以20世紀的建築風格重新修築1810年的凱旋門。1985年7月,丹麥建築師奧托·馮·斯普利格森接受了這項設計任務。這項工程計劃在1989年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年時竣工。不過,沒等到完工,斯普利格森就在1987年去世了。

丹麥建築師設計的拉德芳斯新凱旋門更像是壹座立方體的高樓。這座白色大拱門高106米,立方體結構,中部掏空,形成了巨大的門洞,以模仿凱旋門的樣式。門兩側是寫字樓,***35層,總建築面積約為9.5萬平方米。乘坐電梯,可以到達新凱旋門頂部巨大的展覽空間,從這裏向遠方眺望,既可以看到近處布勞涅森林和塞納河的風光,也可以看到遠方巴黎城區的景色。其實大廈是有壹些不對稱的,它偏離中軸線6度,不過這並不是最初的設計構想,而是為了繞開地下的隧道而進行的專門改進。

也就是說,拉德芳斯的藝術是由法國政府的政策成就的。歷經數年的修建,現在的拉德芳斯商務區已有超過1000家知名公司的總部,也擁有全歐洲最大的購物中心。廣場上放置著當代著名藝術家米羅、塔基斯和亞歷山大·考爾德等人的雕塑作品。新城中以拉德芳斯大拱門、CNIT(國家工業與技術中心)為代表的建築充滿後現代主義元素,拉德芳斯商務區因此被定義為未來派城市。

中軸線設計師把拉德芳斯廣場和新區的代表建築——大拱門建造在象征著古老巴黎的凱旋門、香榭麗舍大道和協和廣場的同壹條中軸線上,讓現代的巴黎和古老的巴黎遙相呼應,相映成輝。經過16年分階段的建設,拉德芳斯區已是高樓林立,成為集辦公、商務、購物、生活和休閑於壹身的現代化城區。眾多法國和歐美跨國公司、銀行、大飯店紛紛在這裏建起了自己的摩天大樓。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的四季商業中心、奧尚超級市場、C&A商場等為人們提供了購物的便利。

拉德芳斯區的代表性建築——大拱門,集古典建築的藝術魅力與現代化辦公功能於壹體,是建築藝術史上的壹個奇跡。大拱門占地5.5公頃,門南北兩側是高110米、長112米、厚18.7米的塔樓。兩個塔樓的頂樓裏是巨大的展覽場所,頂樓上面的平臺是理想的觀景臺。從頂層平臺向遠方眺望,既可以看到近處布勞涅森林和塞納河的風光,也可以看到遠方巴黎城區的景色。

拉德芳斯區交通系統行人與車流徹底分開,互不幹擾,這種做法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地面上的商業和住宅建築與壹個巨大的廣場相連,而地下則是道路、火車、停車場和地鐵站的交通網絡。拉德芳斯的規劃和建設不是很重視建築的個體設計,而是強調由斜坡(路面層次)、水池、樹木、綠地、鋪地、小品、雕塑、廣場等所組成的街道空間的設計。

園林奇葩—達拉斯噴泉廣場這個占地約6公頃的廣場,位於達拉斯市中央,環繞著艾利德銀行塔樓。塔樓60層高,全部為玻璃幕墻飾面。廣場總面積的70%被水面覆蓋,廣闊的水面是難以數計的樹木和噴泉。廣場的中央是壹組由電腦控制的160個噴嘴的噴泉,可以自動調節噴泉高度。噴水停止時,行人便可自由穿越。440株柏樹象列隊的士兵,整齊地排列在路旁或水中,柏樹間有序地排列著263個泡狀噴泉,水池隨地形呈階梯布置,水池間形成了層層疊落的瀑布。步行道由豆綠色石板鋪成,部分和水面平齊,步入其間,如同浮在水面。夜晚來臨,噴泉和樹木都有各自的燈光照明,景象壯觀。

噴泉廣場給人們提供了極好的休息、散步的環境,它可以增強人們對自然的感知和想象。《倫敦建築回顧》壹書中稱該廣場為文藝復興以來,20世紀80年代最優秀的城市環境設計,是擁有最為廣闊水域的大花園。

城市廣場以硬質景觀為主,但不應只是壹大片鋪地。現代城市廣場設計應從城市生態環境的整體出發,通過融合、嵌入、縮微、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點、線、面不同層次的空間領域中,引入自然、再現自然,並與當地特定的生態條件和景觀特點相適應,使人們在有限的空間中,領略到無限自然帶來的自由、清新和愉悅。同時,城市廣場設計要特別強調其生態小環境的合理性,既要有充足的陽光、又要有足夠的綠化,為居民的各種活動創造宜人的空間環境。如美國景觀建築大師丹·凱利在達拉斯設計的噴泉廣場。廣場的主體建築是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聯合銀行大廈,是壹棟典型的幾何體的玻璃幕墻建築,丹·凱利試圖運用水體激活周圍單調空曠的環境。不僅僅是復制自然,而是要將人對自然的體驗引導到城市環境中廣場在以5米為單位的矩陣上,通過361個噴泉和200余株落羽杉在高密度的都市中造就壹片自然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