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馬匹的種類有哪些呢

馬匹的種類有哪些呢

馬的種類繁多,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中國有30 多個 。可以籠統的分為東方馬和西方馬。

1、汗血寶馬

汗血馬的原產地在土庫曼斯坦。史記中記載,張騫出西域,歸來說:“西域多善馬,馬汗血。”故在中國,兩千年來這種馬壹直被神秘地稱為:“汗血寶馬”。

按說,引進的汗血寶馬有雌有雄,是可以進行繁殖的。但由於我國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引入馬種後,都走了“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時,由於戰馬多被閹割,也使壹些汗血寶馬失去繁殖能力。種種原因使汗血寶馬在國內蹤跡難尋,目前只有土庫曼斯坦和俄羅斯境內,還生存有數千匹汗血寶馬。

2、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壹,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42厘米,體重267.7~372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裏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壹種良好的軍馬。

3、哈薩克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是壹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征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壹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壹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壹些血緣關系。

4、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壹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遊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梁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幹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5、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壹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壹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6、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壹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占領時期,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當地馬種雜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7、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後,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負重80千克,7小時12分鐘就可到達,是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8、山丹馬

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於中國甘肅山丹馬場,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1/4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鑒定命名。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頭中等大,頸稍斜。甲較長,胸寬深,背腰平直,腰較短,尻較寬而稍斜。四肢堅固,關節強大,肌腱明顯,後肢稍外向,蹄質堅實。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母馬平均體尺(厘米):體高138.5,體長142.3,胸圍169.3,管圍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連山區,平均馱重100千克時行程200公裏,歷時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騎乘測驗記錄1600米為2分11秒,5000米為8分13秒。對側步1000米為2分11秒最大挽力達455千克,相當於體重的91%。單馬駕兩輪膠車載重500千克,時速15公裏。遺傳性穩定。

9、巴裏坤馬

巴裏坤馬是挽乘兼用型地方馬種,產於哈密地區的巴裏坤縣。現有馬約1、5萬余匹,主要分布在該縣境內和縣前山牧場壹帶。產區地處新疆東部天山山麓,年平均氣溫1.1℃,絕對最高氣溫33.5℃,絕對最低氣溫零下43.4℃,年平均降水量204.5毫米。全縣擁有較大面積的天然草場資源,氣候適宜,牧草豐富,發展畜牧業生產具有優越條件。據推測,現在巴裏坤馬是歷史上的巴裏坤土著馬與蒙古馬及哈薩克馬經過長期的雜交繁育和風土馴化形成的壹個地方品種。

巴裏坤馬頭較粗重,耳尖大,鼻孔大,眼明亮有神,胸寬而深,四肢關節粗大,蹄小質堅。主要毛色有騮色、栗色,也有部分青灰和花毛色。成年公馬體高1.35米左右,體重370公斤。速力測驗成績,1600米2分34秒5;挽拉力也不錯,用三馬聯駕膠輪大車,載重1500~2500公斤,日行(8小時)45~60公裏。母馬日平均產乳量可達7公斤多。屠宰率可達54%。公馬到3~4歲開始配種,母馬在3歲時開始配種。馬匹的平均繁殖成活率在52.2%左右,最高可達70%以上。

10、百色馬

百色馬是廣西存欄數量最多的地方馬品種。有土山馬和石山馬兩種類型。以矮短粗壯,小巧靈活,性情溫馴,適應性強,耐粗飼,馱載負重量大,耐力持久著稱。目前群體數量超過20萬匹,約占廣西馬匹數量的50%。

百色馬,原名百色石山矮馬,古時又稱果下馬,類屬中國西南馬的壹個品種。其主產區為廣西百色市,故稱百色馬。屬馱挽乘兼用型,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優良地方馬品種之壹,已列入了《中國家畜品種誌》和《廣西家畜家禽品種誌》。百色馬體質幹燥結實。頭稍重,直頭,顎凹寬廣,耳小前豎,頸長中等,斜頸或稍呈水平。鬐甲適中,肋拱圓,背腰平直,腹稍大,尻略斜。肩短而立,肌腱、關節發育良好,骨量充實,蹄質堅實,前肢肢勢正常,後肢多曲飛,部分呈外弧。鬃、鬣、尾毛較多。毛色以騮色為主,其他有青毛、栗毛、黑毛等。分中型馬和小型馬,小型馬是我國唯壹的矮馬品種,體高1.1米。成年體尺:公馬體高為114厘米,體長為114厘米,胸圍為134厘米,管圍為16厘米;母馬分別為113、116、132、15厘米。百色母馬生後10個月開始發情,初配年齡為2歲半。壹年壹胎或三年兩胎。公馬1歲~4歲時的體高分別為成年馬的91.43%,92.76%,97.04%,99.20%;母馬1歲~4歲時相應為93.41%,95.41%,95.57%,99.82%。

11、岔口驛馬

岔口驛馬,民間俗稱“走馬”,以擅長走“對側步”而聞名於世,騎乘時步伐快速平穩,無顛簸之感。有較強的挽力。產區山高氣寒,馬匹終年放牧,因而形成了耐粗放飼養管理的特性,能適應較惡劣環境條件,耐勞持久,抗病力強,分布地域亦廣。該馬種不僅是甘肅省特有的寶貴畜種資源,也是我國稀有的馬類種質資源,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岔口驛馬體質結實,體型多呈正方形。頭形正直,中等大,眼大眸明,耳小尖立,鼻孔大,顏面幹燥。頸長中等,大多呈30°傾斜。鬐甲不高而長。前胸寬,胸廓深長,背長中等,腰短寬,腹部充實,肌肉發達。四肢關節、肌腱均發達,距毛少,蹄質堅硬,前肢肢勢端正,後肢稍外向。公馬的鬃鬣、尾毛較長。毛色以騮毛居多,青、黑、栗毛次之,頭部白章較多見。成年公馬平均體高、體長、胸圍、管圍和體重分別為:132.9厘米,135.3厘米,159.8厘米,18.5厘米,310.5公斤,成年母馬分別為:129.9厘米,136.2厘米,158.7厘米,17.2厘米,303.9公斤。

12、大通馬

大通馬產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內大通河流域而得名,中心產區在大通河流域的門源、祁連二縣,以皇城、蘇吉、仙米、阿力克、多隆等鄉所產者質量最優。

大通馬適合騎乘,特別善於在高原上長程騎乘,多走對側步。大通馬對高原適應性強,對海拔3500米的高寒山地生態環境適應良好。大通馬長期適應高原環境,是體型偏重、挽乘皆宜的地方品種,且兼有蒙古馬、河曲馬等品種的血統,早已聞名於西北。它具有耐粗放、易戀膘、繁殖力較高的特點,並以善走對側步著稱,實為青海省境內有代表性的馬種。

大通馬體質粗糙緊湊,稟性溫馴,悍威中等。體格粗壯,肌肉豐滿。中軀偏長,結構尚勻稱。頭略重,多直頭或半兔頭,耳長中等,眼大而圓,鼻孔大,頜凹寬,頭部輪廓不甚明顯。頸顯短薄,頸礎中等,頸肩結合稍差。鬐甲低短。胸廣肋拱圓,背腰平直,腰長腹大,膁窩明顯。甲肢長中等,管部顯細,距毛較多,關節強大,蹄質堅韌,後肢多輕度刀狀、外弧肢勢。鬃尾長毛較粗長。毛色以騮毛為主,黑、栗、青毛次之,雜色毛較少。成年公馬平均體高、體長、胸圍、管圍和體重分別為:132.8厘米,139.9厘米,160.1厘米,18.2厘米,321.8公斤,成年母馬分別為:127.1厘米,134.4厘米,152.8厘米,16.4厘米,271.7公斤。

13、鄂倫春馬

鄂倫春馬產於大小興安嶺山區。繁殖性能好,在小群自由交配的情況下,有些母馬壹年產壹駒。生長緩慢,6~7歲時才能結束生長發育期。壹般在3~4歲開始使役,先用於馱載,至6~7歲時用於騎乘。最有效的經濟利用期為7~15歲。

鄂倫春馬性情溫順,步伐穩健,行動敏捷,在山地乘馱能力較好,持久力強。登山能力很強,能迅速攀登陡坡,穿林越溝,橫跨倒木,均很靈敏。特別是冬季在深雪陡坡下山時,背負騎手,采取犬坐姿勢,可壹滑而下。夏季遇沼澤地,可跳踏塔頭(在沼澤地生長的草墩子)而過,並能走獨木橋。常能忍饑耐渴,有的狩獵壹天,無飼料時,夜間拴在樹下,次日可照常狩獵。冬季在深雪山放養,能趴雪采草,吃雪解渴。其合群性好,公馬護群、母馬護駒能力很強,能與野獸搏鬥。 

鄂倫春馬屬乘馱兼用型。體質粗糙。體格不大,頭長中等,呈直頭,眼較大,鼻翼開張。頸長中等,頸礎較低,呈水平頸。鬐甲不明顯。胸廓深寬,假肋較長,背腰平直,腰部堅實。四肢較短,多呈曲飛,蹄質堅硬。毛色以青毛最多,騮毛次之,其他毛色較少。成年公馬平均體高、體長、胸圍和管圍分別為:129.6±1.41厘米,133.0±3.8厘米,159.8±10.9厘米,18.2±1.4厘米,成年母馬分別為:129.8±5.2厘米,137.8±4.7厘米,159.3±7.3厘米,17.7±0.7厘米。

14、錫尼河馬

錫尼河馬主要分布於呼倫貝爾盟。屬乘挽兼用型。體質結實,結構勻稱。頭清秀,眼大額寬,鼻孔大,嘴頭齊。頸直。鬐甲明顯。胸廓深廣,背腰平直,肋拱腹圓,尻部略斜,肌肉豐滿。四肢幹燥,關節明顯,肌腱發達。前肢肢勢正直,後肢多呈外向,蹄質致密堅實。鬃、鬣、尾毛長中等,距毛短而稀,毛色以騮、栗、黑為主,雜毛較少。成年公馬平均體高、體長、胸圍和管圍分別為:146.7±4.0厘米,152.3±3.3厘米,171.6±7.7厘米,19.8±1.0厘米,成年母馬分別為:138.9±4.4厘米,144.8±5.0厘米,167.9±7.1厘米,18.5±0.7厘米。

錫尼河馬是兼用型地方良種,在完全依靠自然的粗放條件下,表現出體大力強、力速兼備、乘挽皆宜、富持久力、耐粗飼、適應性強等良好性能。但因選育的歷史尚短,個體間仍有壹定差異,少數馬匹外形尚有缺點。

15、焉耆馬

焉耆馬早在漢朝時,就在中原和西域享有盛名,隋唐時焉耆年產馬達10萬匹,有“龍駒”“海馬”之美稱。 

焉耆馬產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與蒙古馬有密切的血緣關系。頭較長,耆甲中等高長,背較長直,毛色以騮、栗、黑毛為主。成年體尺:公馬體高為142.4厘米,體長為144.9厘米,胸圍為168.7厘米,管圍為19.5厘米;母馬相應為135.2、141.5,161.4和17.7厘米。騎乘速度1千米為1分23秒,5千米為8分23秒,最大挽力400千克,單馬載重為600千克。日產奶4.36千克,90天泌乳量392.4千克,屠宰率為45.7%,初配期公馬為3歲,母馬為4歲,母馬受胎率為53.5%。

16、建昌馬

建昌馬,因主產於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而得名。適應性強,特別能適應山地的生態環境。體格短小、精悍、機巧靈活,善於登山涉水,能耐勞苦,並可長途托運。涼山州彜族地區每年都舉行賽馬節,使建昌馬附加了更多的人文歷史特色,對建昌馬的品質提高也有壹定的作用。

建昌馬體質結實幹燥。體格較小。頭稍重,多直頭,眼明亮有神,耳小靈活。頸略成水平或斜頸。鬐甲較尻略低,亦有鬐甲與尻同高或稍高者。胸稍窄,背平直,腰短有力,背腰結合良好,尻略短微斜。四肢較細,肩短面立,肌腱明顯,蹄小質堅,肢勢壹般正常,前肢間有外向,後肢多有刀狀。全身被毛短密,鬃、鬣、尾毛較多而長。毛色以騮毛較多,其次為黑毛等色。成年公馬平均體高、體長、胸圍、管圍和體重分別為:116.0±5.6厘米,118.2±7.2厘米,131.5±7.0厘米,15.7±1.2厘米,215.9±29.5公斤,成年母馬分別為:114.1±4.6厘米,115.5±6.5厘米,129.5±6.9厘米,14.6±0.9厘米,205.3±27.5公斤。

17、雲南馬

雲南馬,也稱“滇馬”, 產於雲南的滇西和滇東的烏蒙山區。體質結實,體格短小,結構勻稱。頭略重,額寬或略突,鼻平直。頸短。鬐甲低平胸寬深,腹圓而微收。鬃尾毛發達。毛色復雜,毛色以騮、栗、黑、青毛較多,白章極少見。公馬馱重60千克~100千克,母馬馱重40~60千克,日行30千米,可連續使役半月以上。雲南馬1.5~2歲時達性成熟,母馬3歲時開始配種,繁殖年齡可至15歲。成年體尺:公馬體高為119厘米,體長為120厘米,胸圍為140厘米,管圍為16厘米;母馬相應為118、122、141、15厘米。

18、貴州馬

貴州馬屬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馬科動物,個體小,體質結實,軀體近高方型,毛色以騮、栗色為主。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必節地區。成年體尺:公馬體高為116.1厘米,體長為114.3厘米, 胸圍為132.7厘米,管圍為15.2厘;母馬相應為113.2、113.9、129.4、14.6厘米。馱載力公馬為108.36千克,母馬為91.83千克;日行30千米可連續半月以上,單馬載重551.7千克,速力1000米1分20秒。性成熟母馬為1.3~2歲,初配年齡為3歲,繁殖率為71%,成活率為91.6%,繁殖年齡為3 ~1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