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關”是古代的說法,現在叫做“殺虎口”,位於今山西省右玉縣,具體在縣城西北30千米處。
壹、“狼牙關”的不同叫法“狼牙關”這個地方,是古長城上最重要的關隘之壹。這裏,在春秋的時候時叫做“參合口”,秦、漢、隋沿用此名。
在唐朝的時候叫做“白狼關”,在宋朝時叫做“狼牙關”。
明朝的時候,在此抵禦北方民族的南侵,當時更名為“殺胡口”。明朝初,蒙古韃靼、瓦刺等部多次以此為突破點南侵中原,明朝為了抵禦蒙古瓦剌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起名“殺胡口”。同時,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44年)築關口城堡,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在殺虎口堡外另築新堡,名“平集堡”,兩堡之間形成中關。中關的“通順橋”是走西口的別離橋和平安橋,每當正月初三人們要在此設祭,祈願他鄉親人平安。中關東西築墻相連,這樣殺虎口由殺虎口堡、中關、平集堡三部分組成。
清朝為緩和內地與北方草原民族的矛盾,康熙皇帝親筆將“殺胡口”改為“殺虎口”。此後,“殺虎口”壹名沿用至今。
這裏是兵家扼守的要塞。戰國、漢、北魏等時期,都有大將從這裏挺進大漠,馳騁疆場。清代以後,這裏通往口外、通往河套平原、蒙古高原乃至更遠的地方。《朔平府誌》記載:殺虎口“其地內拱神京,外控大漠,實三晉之要沖,北門之扃鑰也”。
二、殺虎口是“走西口”的代表地點有壹首著名的民歌叫做《走西口》。所謂走西口,是指歷史上著名的人口遷徙事件。清末年間,口外蒙古地區地廣人稀,清政府出於移民實邊的考慮,逐漸放寬政策,鼓勵放墾蒙地、發展農業,又因晉陜壹帶連年戰事,自然災害頻發,,因此,無數的山西人、陜西人等背井離鄉,踏上了北上西口的艱辛之路。據資料記載,走西口的歷史可以從清中期壹直延伸到民國年間,有200多年的時間。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壹。
那麽,走西口的西口到底是指哪裏呢?西口泛指在長城以北的蒙古地區從事農業、商品貿易的地方,大致位置就是如今的呼和浩特、包頭壹帶,所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說,山西右玉的殺虎口、陜北壹帶的府谷口、河北北部的獨石口,其實都是西口的範圍。現今人們普遍把殺虎口作為"走西口"的代表。
三、電影《狼牙關》有壹部電影叫做《狼牙關》。這部影片寫的是唐天寶年間的事情。這部電影是以當時的地名來命名的。
然而,從有關記載可知:唐朝的時候,這裏並還不叫“狼牙關”,而是叫做“白狼關”,到宋朝的時候,這裏才叫做“狼牙關”。因此,確切地說,電影的名字似乎應該叫做“白狼關”,不知道導演為什麽命名為“狼牙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