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指標是否可在概念上互換。如果是反映性指標,它們反映的是***同的主題,任何壹個條目都是建構內容的實質性體現,所以可以互換。在心理測量學中,反映性指標其實就是壹組行為樣本,而形成性指標則不是。形成性指標之間並不必然含有***同成分,所以形成性指標捕捉了建構的獨特部分,不能互換。
第三,指標是否彼此***變。反映性模型明確預示指標間彼此高相關,而形成性模型並沒有這樣的預測,它們之間即可以高相關,也可以低相關,甚至其他任何的相關形式。
最後,所有的指標是否具有相同的前因或/和後果。反映性指標反映相同的潛在構念所以它們具有相同的前因或/和後果。然而,形成性指標彼此不能相互替代,並且僅代表構念領域的特有部分,所以它們有著不同的前因和/或後果。表1總結了形成性和反映性指標/模型間在多個方面的區別。
傳統的測量模型(反映性模型)可以用下式表達:χ1 = λ1 ξ1 + δ1
上式與公因子模型(Spearman, 1904; Thurstone, 1947)和經典測量理論(CTT)假設 (X = T + E, Lord & Novick, 1968)是壹致的,即指標與潛變量之間為線性函數關系,潛變量的變化會導致指標的變化。心理學及社會科學領域的很多概念都可以據此模型構造出相應的測量工具(Bollen, 2002)。在傳統測量模型中指標與潛在構念之間的關系如圖1a所示,潛變量的意義通過測量指標反映,所以模型意義通過潛在構念指向測量指標的單向箭頭來表示,這種模型稱作反映性測量模型(Reflective Measurement Model),相應的指標稱為反映性指標(Reflective Indicator),在統計上對應公因子模型。
在很多情況下,反映性測量模型是合適的,但有些情況測量指標並不總是反映潛在建構,而是相反,如下圖1b所示。在這種情況下,潛變量的意義是由測量指標來定義的,即通過觀測指標指向潛在建構的單向箭頭表示,這樣的測量模型稱作形成性測量模型(Formative Measurement Model)或組合測量模型(Composite Measurement Model),指標稱作形成性指標(Formative Indicator)也稱作成因性指標(Causal Indicator),在統計上對應主成分模型。
與反映性測量模型對應,形成性測量模型也存在不同的形式,如二階或高階模型以及與反映性模型組合成的混合模型(Diamantopoulos, Riefler, & Roth, 2008; Jarvis et al., 2003; Law, Wong, & Mobley, 1998; MacKenzie, Podsakoff, & Jarvis, 2005)。
形成性測量模型在社會科學領域也很常見。例如,工作滿意度和社會支持的概念。通常壹個組織成員的工作滿意度取決於他對薪水、工作環境、同事、上司、升職空間和個人發展等多方面的滿意度,此時這些單個領域的滿意度作為工作滿意度的形成性指標而***同決定其整體滿意度水平。社會支持水平是另外壹個常見的形成性測量模型的例子。研究者將個體社會支持水平劃分為不同的來源,如同事/同學、親戚、朋友、鄰居、社區、政府和教會等,這些不同來源的支持水平決定了個體的社會支持總水平,而不是相反。類似的概念還有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