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二人轉,童年的記憶

二人轉,童年的記憶

文/初漪

現在很多人提起二人轉,就會心生不屑:切,什麽玩意,低俗不堪,那根本就不叫藝術,登不了大雅之堂!

但相對於那些高雅的戲曲來講,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北人,我似乎還是偏重於喜歡東北的二人轉。

我印象的中的二人轉,應該屬於傳統戲劇,可能和很多人現在看到的不大壹樣,二人轉後來究竟被誰唱壞了,我不知道,但童年裏的二人轉,依然余音繞梁。

那時,家家戶戶都安了壹個小廣播,壹個長方形的藍色盒子,只要壹拉開開關,廣播裏就會傳出來播放的二人轉。

這是著名的曲目《回杯記》裏,王二姐(王蘭英)出場時的感嘆!

那時聽韓子平、鄭淑雲兩位老師的演唱,常常會被帶到其中的故事情節中去:

張全木匠壹家從洪桐縣逃難到蘇州城,正好為王府要做木匠活,在監工張三老的攛掇下,王員外認王家張廷秀為義子,後將二小姐需配給他,供其讀書後壹起和王家大女婿壹起趙囊進京趕考,後趙囊心生歹意將張廷秀推落大江,奪走了王蘭英送給他的定情之物白玉盅,獻寶獲得官職,張廷秀被人救後當了八府巡按,假裝乞丐私訪王二姐,探得王二姐苦等他六年,不離不棄,最後善惡有報,張廷秀抱得美人歸……

整個曲目通過兩人對唱,曲調自如切換,把整個故事演繹得跌宕起伏,如身臨其境,現在我還會哼上幾句:

《馬前潑水》也是當年常聽的,講的是朱買臣休妻的故事;《包公斷後》講的是包公斬了自己的侄兒,向撫養他長大的嫂嫂賠罪的場景;《西廂記》講張生和崔鶯鶯,拉場戲《樓臺會》講的是梁祝、還有單出頭《紅月娥做夢》……

這些應該是屬於正戲,其實正戲前面還有“小帽”,演員邊唱邊扭,扇子翻飛,手絹飛舞,多以歡快活潑為主,把人的精神頭壹下就吸引過去了。

那時,除了廣播放,到了農閑的時候,就會有村子裏搭臺唱戲,壹連唱上三天三夜。

像我這樣八九歲大小的孩子,往往拿了黃瓜、柿子、瓜子,甜稈壹類的小食物,三裏五裏不知疲倦地跑去看,家境殷實壹點的家裏會帶個小板凳,壹般家庭的大人孩子都席地而坐。

到了晚上戲臺子上掛上幾個大的白熾燈泡,壹群飛蛾繞著燈轉來轉去,臺上的演員也轉來轉去。

記得壹次晚上,唱的是《樓臺會》(講的是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哭墳那壹段,祝英臺身著白色孝衣,哭得天崩地裂,縱身跳入梁山伯的墓中……雖然知道臺上靠的是唱詞,根本沒有什麽墓,但當時真就被駭住了,不敢說話和喘息,終於,梁山伯和祝英臺緩緩化蝶出來……

那時還聽過看過很多,諸如詼諧幽默的《豬八戒拱地》,宣揚社會正氣的《周老六賣牛》等等,每壹出戲裏都有壹個讓人回味無窮的故事。

小時候的東北的二人轉,雖然中間會有幾句逗口,但也都是蜻蜓點水,沒有什麽傷風敗俗,挑逗露骨的東西。

作為鄉野的文化,茶余飯後的娛樂,二人轉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大人孩子哪怕五音不全多多少少都會哼上兩句。“寧舍壹頓飯,不舍二人轉”,這句流傳的的話,也表達出平民百姓對二人轉的喜愛了。

二人轉留給我的不止是壹個個美麗的故事,還有淳樸的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