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上古漢語發音怎麽轉變成現在這樣的

上古漢語發音怎麽轉變成現在這樣的

上古漢語指的是商朝至漢朝時期的漢語,其語音依照演進又可細分先秦音系與漢代音系.因為上古漢語的構擬不建立在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基礎上,因為漢語非采拼音文字,不能從據於不同時代的“拼法”來推斷古時的讀音.這壹原則和印歐語不同.

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從中古漢語(《切韻》音系)倒推上古音.在中古音的基礎上,可以用《詩經》的韻部和諧聲系列(形聲字)來推測古代的發音,還可以用漢語方言的存古特征和壹些外部證據(漢藏語系、壯侗語系、苗瑤語系等語言中的漢語同源詞和借詞).

上古漢語韻部

漢語發音從《詩經》到南北朝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南北朝人讀先秦文獻的時候,發現有許多押韻不和諧的地方了.當時人對《詩經》的註解反映他們遇到的困難:當《詩經》的韻腳不押韻時,他們牽強的改其中壹個字的音使其押韻,認為這樣讀起來更加和諧.例如:

“燕燕於飛,上下其音,之子於歸,遠送於南”

-- 《詩經·邶風·燕燕》

在這首詩中的“音”和“南”兩個字押韻.北梁人沈重在《毛詩音》中指出:“南:協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標註他認為正確的讀音.這個方法叫做“協韻”.隋朝人陸德明認為不應該使用協韻法,因為他認為古代人押韻不嚴謹,沒有必要改正《詩經》的讀音.他指出:“沈雲協句宜乃林反,今謂古人韻緩,不煩改字”.

在宋朝,朱熹等人繼承了南北朝的協韻法(亦稱“葉音”),並非常用這個系統的方法來改正《詩經》和《楚辭》裏所謂“不和諧”的韻腳字的讀音.他們認為,古人對韻腳字可以臨時改讀,他們還沒有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發音原則,他們以為先秦時代的古人的發音和宋朝人壹樣.但是,在這個時代,吳棫在《毛詩葉韻補音》等著作中發現《詩經》的押韻現象是有規則的,他通過對韻腳字系統的考察,把中古韻類歸納成九個韻部.雖然吳棫缺乏明確的歷史概念(他把唐宋和先秦的韻腳字混為壹談)他的研究邁出了進入正確的路線的第壹步,為後代的學者開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徑.除了他以外,鄭庠、項安世、程迥等人進行了古音的研究.

最早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學者是顧炎武.他繼承了陳第的想法,認為“古詩無葉音”,並旨在恢復古代漢語的發音(“復古”).他發明了“離析唐韻”的研究方法:把《詩經》的韻腳整理起來,分析這些字的押韻行為.在《詩經》押韻的字通常屬於《廣韻》的不同韻類,這是因為這些字的韻母在上古音相近或者相同,後來到中古音變得不壹樣.但是,上古音的押韻行為有理可尋,可以按照這些押韻行為把中古韻類分配成幾個組,這些組叫做“韻部”,同壹個韻部的中古韻類可以在《詩經》押韻,但是有些中古韻類同時出現在幾個不同韻部.顧炎武把韻類歸納成十個韻部.雖然他對韻部的劃分不夠嚴謹,忽略了許多重要的對立,但是他建立了上古音研究的奠基,壹直到現在,他的“離析唐韻”是上古音構擬的原則之壹.

清朝學者構擬古音的方法與現代語言學家不同.他們當時認為,屬於同壹個韻部的中古韻類在上古時代有相同的發音,後來其中壹個韻類(“古本韻”)保留了原始的發音,其他的韻類發生了變化(“變韻”).這個構擬方法有嚴重的缺陷.

第壹,沒有解釋“變韻”發生變化的條件:按照語言學的定論,語音變化有壹定的規則,如果某些字在上古時代有完全相同的讀音,沒有理由分化出來(除非發生了方言混合).

第二,我們現在知道,上古漢語的壹些韻部的發音和與其對應的任何壹個中古韻類的發音都不壹樣,沒有壹個中古韻母保留了原始的發音(沒有“古本韻”).例如:歌部構擬成*-ar、*-aj或者*-al(還有元音長短等特征),和來自歌部的中古韻類如歌韻(中古*-ɑ),麻二韻(中古*-?a),支韻(中古*-i?)的發音都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