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板巖帶的西側,10~25km寬。該帶由高級變質巖和花崗質侵入巖組成,西部是Paungdaw結晶基底,東部為低級變質的Yinmabin片巖。Paungdaw結晶基底由片巖、大理巖和層狀混合巖,其中含有褶皺的花崗巖和偉晶巖席。眼球狀片麻巖和含黑雲母、石榴子石、電氣石和片巖捕俘體的片麻狀巨晶花崗巖整合或不整合侵入於結晶基底。未變形含石榴子石偉晶巖侵入上述所有巖石。在大部分地區,最新侵入巖,包括英安巖和花崗閃長巖脈侵入巖與變質巖和偉晶巖接觸地方有冷凝邊。未變形花崗巖中鈣堿性脈巖的缺乏,意味著這些花崗巖可能是最年輕的侵入體。Yinmabin片巖主要由黑雲母、白雲母、絹雲母片巖和石英巖組成,石英巖局部夾有方解石、透輝石大理巖和陽起石片巖。向西變質級別增高,結構上向上為Paungdaw結晶基底。閃長巖、花崗巖和鈣堿性巖脈侵入於片巖中。
抹谷(Mogok)變質巖系在東和南東側與Chaung Magyi濁積巖斷層接觸。那兒的矽線石片巖與二疊紀透輝石、透閃石以及奧陶紀大理巖密切相關。所有同位素年齡表明變質帶形成於漸新世—早中新世,其中Ⅰ型花崗巖的鋯石同位素年齡為120~80Ma。
抹谷(Mogok)變質巖系的沈積原巖普遍認為形成前寒武紀,亦有人認為形成於古生代或中生代,部分原因由於抹谷(Mogok)紅寶石與透輝石大理巖密切相關,被認為是變質二疊紀白雲巖或Albian灰巖。
圖6.1 緬甸及其鄰區區域地質圖
(據AHGMitchell et al.,2004)
表明可能的縫合帶和活動的Sunda俯沖帶,Karen-Tenasserim包括抹谷變質帶和板巖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