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牧童》是唐代詩呂巖的作品。詩的第壹句寫綠草如茵,第二句寫笛聲,分別從什麽和什麽上給人怎樣的感覺?

《牧童》是唐代詩呂巖的作品。詩的第壹句寫綠草如茵,第二句寫笛聲,分別從什麽和什麽上給人怎樣的感覺?

首句“草鋪橫野六七裏“描寫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壹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壹個場景。

第二句“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壹“弄”字,更顯出了壹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

1、出處:《牧童》唐·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2、譯文:

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壹樣,四處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3、賞析:

全詩展示了壹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壹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裏的;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壹首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壹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牧童》壹詩,不僅讓讀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松。該詩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壹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壹種向往。

詩中盡道牧童生活的閑逸與舒適。此詩委婉勸說鐘傅趁早離開那爾虞我詐、角名競利的官場,回歸田園,過牧童那樣無欲無求的生活。在此詩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現為迷失在宦途中的鐘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詩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壹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

4、創作背景:

鐘傅原本是壹個書生,因李憲推薦做了蘭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順,多次被降職。鐘傅在鎮守平涼(今甘肅省平涼縣)的時候,曾經與壹位道士閑遊,看見壹個牧童牽著壹頭大黃牛來到院子裏。道人說此牧童會作詩,鐘傅不信。牧童應道人之請,即興作下此詩。

5、作者:

呂巖,也叫做呂洞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為民間神話故事八仙之壹。較早的宋代記載,稱他為“關中逸人”或“關右人”,元代以後比較壹致的說法,則為河中府蒲阪縣永樂鎮(今屬山西芮城)人,或稱世傳為東平(治在今山東東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