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中國古人的明月情節

中國古人的明月情節

每當中秋之時,夜空清麗,壹輪圓月中天,顯得特別的明媚皓潔。自古以來,到了此時,人們總是對這些夜的明月特別的青睞,往往會情不自禁地對月寄情,因為那渾圓皎潔的明月,意味著團圓和美滿,因此就有了對遠方親人寄托的情思,也有了對事物和未來表示美好的祝願和期望。這般的情感和眷戀,到了中秋時分,會顯得十分的濃烈。這種根深蒂固的明月情結,折射了中華民族壹種特別的文化積澱,有如不廢的江河,在國人心裏悠然地流淌,幾千年延綿不絕。其實,國人對明月始終有著太多的詮釋,從而使這壹冰清的玉輪充滿著無限的遐想、美感和壹往情深。

在古時文人的筆下,那個陰晴圓缺的物體,總被他們點染得出神入化、千姿百態、且又各具情趣、魅力無窮。那“月湧大江流”和“海上生明月”,是何等的氣派和遼闊;而“山高月小”,又是多麽的高遠和幽深……至於有的詩人墨客吟詠的 “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寫的是“弄月”;“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寫的是“步月”;“琴彈松裏風,杯勸天上月”,寫的是“飲月”;“秋山緣夢月,今夕為誰明”,寫的是“問月”;“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寫的是“靜月”;“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寫的是“情月”……諸如此類,不僅把明月寫得灑脫開朗,嫵媚動人,而且把言外之情溢於句章,把本來冰冷皎潔的玉輪,寫得有血有肉、曼妙無比,有如充滿了生命活力壹般。

對明月情感,實際上是壹種思念情結。有的人漂泊異鄉,少不了要思鄉念舊,懷念親人,望著夜空中的月亮由殘月壹天天的圓滿起來,就產生了親人團圓之情,因為漂泊人想到了遠方的故鄉也有著同樣壹個月亮,因而明月就成了表達思鄉之情的最好載體。雖然人各壹方,遠隔千裏,卻***享著同壹個明月,此情此景,唯有對月感懷了。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幾句短詩,之所以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能被壹代代人吟詠不絕,蓋因為這些詩揭示了人的普遍心境,撥動了最敏感的人之常情這根弦,因而顯得意味深邃,意趣高遠,魅力久長。

明月朗照天下,跨越古今,被詩人的智慧所燭照,充滿了對生命的感悟和人生的哲理,更是耐人尋味。蘇軾寫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詩句,透過五彩繽紛的生活背景,告誡人們:人生在世,總有順便的壹面,也有挫折的壹面,有成功也可能失敗,有鮮花也有風雪,什麽事情都不可能壹帆風順,認識了這樣壹個質樸的哲理,我們就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到成功而不矜誇,失敗之時不氣餒,在榮譽面前不驕傲,困難之際不落誌。從而對困難和成功、勝利和失敗、潮起和潮落,都有壹個清醒的認識,在和命脈的歷程中,永遠充滿樂觀的情緒。李白寫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寫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都把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之意,渲染得淋漓盡致,與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著同樣的人生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