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後期神聖羅馬帝國日趨沒落,內部諸侯林立紛爭不斷,宗教改革運動之後又發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銳對立,加之周邊國家紛紛崛起,於1618年到1648年爆發了歐洲主要國家紛紛卷入德意誌內戰的大規模國際戰爭,又稱“宗教戰爭”。
戰爭基本上是以德意誌新教諸侯和丹麥、瑞典、法國(法國是信天主教的,但是為了稱霸歐洲才和新教國家站在了壹起)為壹方,並得到荷蘭、英國、俄國的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誌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另壹方,並得到教宗和波蘭的支持。
戰爭導火線是1618年的波希米亞(即今捷克)人民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的民族及宗教起義。而整場戰爭***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捷克階段(1618年~1624年)、丹麥階段(1625年~1629年)、瑞典階段(1630年~1635年)及全歐混戰階段(1636年~1648年)。
1648年,法瑞兩國聯軍再在處斯馬斯豪森會戰及蘭斯會戰完勝神聖羅馬帝國軍。但戰至此時,雙方都已元氣大傷,結果於該年10月雙方達成和解協議,締結了兩個和約—《奧斯納布呂克條約》與《明斯特和約》,合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至此三十年戰爭完全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