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30年前小平同誌首創的改革開放的直接成果,是“發展就是硬道理”的真實反映。自從建立了特區,短短20多年時間裏,深圳從壹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壹個國際大都市,其高速發展的記錄估計至今沒有被任何壹個城市打破。之後雖然陸續出現了“浦東模式”、“溫州模式”等,可基本上都和“深圳模式”壹脈相承,或者說,換湯不換藥。這種模式的特點:講究效率,相對開放的市場,比較自由的經濟,加上政治上有限度的思想解放。
應該說,“深圳模式”雖然沒有推廣到全國,但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基本上都是循著這個思路與方向在實施。深圳、上海與溫州只不過走在全國的前面。然而,“深圳模式”發展到今天,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貧富差距加大,貪汙腐敗盛行,民眾的不滿日增,近幾年經歷了“民工荒”、買不起房到富士康跳樓事件,“深圳模式”漸漸失去了光環,“不缺錢”的“深圳模式”缺少了點什麽,是公平正義,道德水平,還是文化與精神? “發展是硬道理”這句話還是“硬道理”嗎?經濟高速發展了這麽多年,蛋糕也做大了,社會卻越來越不公,民眾的幸福感卻並沒有增加,部分底層民眾的生活甚至不升反降。
無論是“深圳模式”還是“浦東模式”,都只不過是壹種經濟發展措施,壹種提高效率、快速圈錢與積累財富的方法與手段,在政治與思想、精神層面,根本稱不上壹種“模式”。正因如此,當迅速崛起的“重慶模式”不但以其發展民生的經濟措施,而且以其“唱紅打黑”的政治思想模式挑戰“深圳模式”的時候,沒有壹個像樣的學者說得清“深圳模式”是個神馬東西,更不用說奮起辯護了…… 2011年1月2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在《南方日報》刊登題為《新“廣東模式”向縱深化延伸》的文章。文章認為,,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很多根本性的矛盾單靠經濟領域的改革已經無法完成,改革的基本停滯帶來的是經濟發展的活力不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壹個重要內容就是要改革束縛經濟發展的僵硬的體制機制,這個體制機制必須而且已經開始從以經濟改革為主轉化為以政府改革為主。廣東已經推動了深圳、珠海、順德的大部制改革試點,成效很好。下壹步,廣東將繼續在全省進壹步推廣改革試點經驗,並利用深圳、珠海、汕頭特區的政策優勢率先在政治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