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曲藝曲種。又稱“蹦蹦”、“雙玩藝兒”等。流行於東北各地。是在當地民歌、大秧歌的基礎上,吸收“蓮花落”等演變而成。最初演員均為男性,化妝成壹旦壹醜。1920年前後出現女演員,現均為壹男壹女,作簡單的化妝。表演上講究“唱、說、做、舞”,以唱為主。通常男女演員手拿扇子。手絹表演。唱詞多為七字句和十字句,曲調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常用曲調有[胡胡腔]、[大救駕]、[喇叭牌]、[文咳咳]、[武咳咳]等。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嗩吶、竹板、節子、鑼鼓等。在長期流傳中,形成東、西、南、北4個流派。東路以吉林市為中心,西路以遼寧省黑山縣為中心,南路以遼寧省撫順為中心,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中心。二人轉的曲目,多根據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編寫。傳統曲目有300多個,常用曲目有《藍橋會》、《單刀會》、《大西廂》、《雙鎖山》、《昭君出塞》、《武松打虎》等。現代曲目有《白毛女》、《劉胡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