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桑樹皮的作用

桑樹皮的作用

桑葉:桑樹的葉,以經霜後采收的為佳,稱霜桑葉或冬桑葉。其性味苦甘而寒,入肺肝經,有疏風清熱,涼血止血,清肝明目,潤肺止咳之功。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肺熱咳嗽、肝陽頭痛眩暈、目赤昏花、血熱出血及盜汗等證。現代還用於治療下肢象皮腫。可內服、外用,也曾被制成註射液。此外,把鮮桑葉摘破葉脈後取其滲出的白色液汁,藥名叫桑葉汁,味苦性微寒,功擅解毒清熱止血,主治癰癤、癭瘤、外傷出血及蜈蚣咬傷等。桑葉的蒸餾液還可用於治療目疾。

桑枝:桑樹的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其性味苦平,偏入肝經,功擅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行水氣。多用於治療風濕痹痛、四肢拘攣、水腫、身癢等證,尤擅療上肢痹痛。可煎湯或熬膏內服,亦可煎水外洗。此外,把桑樹的枝條燒灼後,可瀝出汁液,名桑瀝,《本草綱目》等書載其能治療“大風瘡疥”、破傷風、小兒身面爛瘡等證。

桑根:冬季采挖桑根,除去其栓皮作藥用。性味甘寒,入肺脾經,有瀉肺平喘,行水消腫之功。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喘、痰多、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證。多入煎劑、散劑,也搗汁或煎水外用。桑根帶皮用亦可入藥,書載其味微苦性平,能治療驚癇、筋骨痛、高血壓、目赤、鵝口瘡、崩漏等。此外,全株桑樹皮中的白色汁液叫桑皮汁,可治小兒口瘡和外傷出血。

桑葚:為桑樹結的果穗,夏季采收。性味甘寒,歸心肝腎經,有補肝益腎,滋陰補血,生津潤腸,熄風之功。常用於治療陰虧血虛之眩暈、目暗、耳鳴、失眠、須發早白及津傷口渴、腸燥便秘等。煎湯、熬膏、生啖、浸酒、外洗用均可。

桑木:桑樹的木材入藥有三用,壹是木材所燒成的灰,叫桑柴灰,可治療水腫、金瘡出血、目赤腫痛等。二是桑柴灰加水制汁,經過濾、蒸發後所得的結晶狀物,名桑霜,可治療噎食積塊及癰疽疔毒。三是老桑樹木材上的結節,名桑癭,古人認為能祛風除濕,療風濕痹痛、老年鶴膝風等。可惜現在臨床對桑木已鮮用。

桑樹寄生物:寄生於桑樹上的木耳,古藥書稱桑耳,性味甘平,能治療腸風、痔瘡出血、衄血及婦人崩漏、帶下、心腹痛等。此外,目前臨床通用的桑寄生為桑寄生科多種植物的枝葉,但古人認為寄生於桑樹者為佳,其性味苦平入肝腎經,擅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養血安胎。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腰膝酸痛及婦人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等證桑樹為桑科落葉喬木,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尤以江浙壹帶居多,且歷史悠久。桑樹的葉、果、木材、枝條等可以用來飼蠶、食用、釀酒、編筐、造紙和制作各種器具,同時其葉、根、皮、嫩枝、果穗、木材、寄生物等還是防治疾病的良藥。

桑葉:桑樹的葉,以經霜後采收的為佳,稱霜桑葉或冬桑葉。其性味苦甘而寒,入肺肝經,有疏風清熱,涼血止血,清肝明目,潤肺止咳之功。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肺熱咳嗽、肝陽頭痛眩暈、目赤昏花、血熱出血及盜汗等證。現代還用於治療下肢象皮腫。可內服、外用,也曾被制成註射液。此外,把鮮桑葉摘破葉脈後取其滲出的白色液汁,藥名叫桑葉汁,味苦性微寒,功擅解毒清熱止血,主治癰癤、癭瘤、外傷出血及蜈蚣咬傷等。桑葉的蒸餾液還可用於治療目疾。

桑枝:桑樹的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其性味苦平,偏入肝經,功擅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行水氣。多用於治療風濕痹痛、四肢拘攣、水腫、身癢等證,尤擅療上肢痹痛。可煎湯或熬膏內服,亦可煎水外洗。此外,把桑樹的枝條燒灼後,可瀝出汁液,名桑瀝,《本草綱目》等書載其能治療“大風瘡疥”、破傷風、小兒身面爛瘡等證。

桑根:冬季采挖桑根,除去其栓皮作藥用。性味甘寒,入肺脾經,有瀉肺平喘,行水消腫之功。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喘、痰多、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證。多入煎劑、散劑,也搗汁或煎水外用。桑根帶皮用亦可入藥,書載其味微苦性平,能治療驚癇、筋骨痛、高血壓、目赤、鵝口瘡、崩漏等。此外,全株桑樹皮中的白色汁液叫桑皮汁,可治小兒口瘡和外傷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