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黃梅戲是哪裏的劇種

黃梅戲是哪裏的劇種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壹,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特區等地以及臺灣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

黃梅戲的發展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約從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黃梅采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壹些小戲。進壹步發展,又從壹種叫"羅漢樁"的曲藝形式和青陽腔與徽調吸收了演出內容與表現形式,於是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從小戲到本戲還有壹種過渡形式,老藝人稱之為"串戲"。所謂"串戲"就是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著的壹組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串戲"的情節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醜、小旦、小生的三小範圍。其中壹些年齡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醜來扮演。這就為本戲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是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這壹階段,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臺走上了城市舞臺。黃梅戲入城後,曾與京劇合班,並在上海受到越劇、揚劇、淮劇和從北方來的評劇(時稱"蹦蹦戲")的影響,在演出的內容與形式上都起了很大變化。編排、移植了壹批新劇目,其中有連臺本戲《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音樂方面,對傳統唱腔進行初步改革,減少了老腔中的虛聲襯字,使之明快、流暢,觀眾易於聽懂所唱的內容。取消了幫腔,試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劇和其他兄弟劇種的程式動作,豐富了表現手段。其他如服裝、化裝和舞臺設置,亦較農村草臺時有所發展。

第三階段,是1949至今。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黃梅戲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在合肥成立。安慶地區十三縣也先後成立了專業劇團;1954年黃梅戲《天仙配》參加了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得成功,該劇還曾二度被攝制成電影,轟動海內外。壹批新創作、改編的優秀劇目如《女駙馬》、《砂子崗》、《火燒紫雲閣》等陸續上演。這壹時期黃梅戲還影響到不少外省地區,如湖北、江西、江蘇、福建、浙江、吉林、西藏等省區也相繼成立了黃梅戲劇團。香港、澳門還出現了用普通話和粵語演唱的黃梅戲。在表演藝術上,通過排演新戲和拍攝影片,吸收了話劇和電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發展。解放後的幾十年黃梅戲造就了壹大批優秀演員,除了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貢獻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壹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如馬蘭、韓再芬等相繼在舞臺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展現出他們精湛的演技,博得觀眾的關註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