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我國的民族問題有哪些?

我國的民族問題有哪些?

社會主義是壹個很長的歷史時期,民族問題將長期存在。中國現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民族問題主要表現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要求更快地發展經濟和文化問題上。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民族問題上的反映。少數民族問題很重要,也很復雜,要經過壹個長時間才能解決,應該把少數民族工作擺在很高的位置。這是鄧小平同誌在民族問題上強調的最基本的認識、要求和態度。  壹、社會主義民族問題的長期性  鄧小平同誌早就強調了民族問題的長期性。他說:“在中國的歷史上,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隔閡是很深的。”“歷史上的反動統治實行的是大民族主義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閡”[1]。明確指出:“少數民族要經過壹個長時間,通過事實,才能解除歷史上大漢族主義造成的他們同漢族的隔閡。我們要做長期的工作,達到消除這種隔閡的目的。”[2]中國***產黨人、中華人民***和國政府及其制定的民族政策“壹定能夠消除這種隔閡,實現各民族的大團結。”[3]但需要時間,需要用事實使少數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國境內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經濟上,他們的生活會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會得到提高。”[4]歷史上飽經苦難、備受欺壓的少數民族,只有親眼看到,只有親身經歷並感受到自己的平等地位和漢族對他們的平等友善的態度,只有實際得到自己的切實利益時,少數民族的不信任心理、隔閡心理逐步減弱,民族間的信任感逐步增強,才會達到消除這種隔閡的目的。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各民族發展和繁榮的階段,遠遠不是完成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的階段,民族的特點和民族差異長期存在,民族矛盾長期存在,民族問題將長期存在。決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族問題長期性的主要因素有:壹是各民族在政治上實現平等之後,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民族經濟文化上的落後性和發展不平衡以及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民族隔閡和不信任心理的殘余將長期存在;二是各民族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根本利益壹致的前提下,在某些具體民族權益,主要是經濟權益方面,還會發生壹些矛盾和摩擦;三是民族風俗習慣、民族語言文字和宗教問題上,由於各民族間相互了解和尊重不夠等,也容易產生民族間誤會、糾紛和摩擦,特別是宗教問題與民族問題往往交織在壹起,如果處理不當或不慎,也會影響民族關系,甚至釀成械鬥或沖突;四是在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等文化領域,有些人做出傷害民族感情,侮辱少數民族,損害民族團結的事,甚至違法犯罪,嚴重影響民族關系;五是國際敵對勢力明目張膽地支持國內的極少數民族分裂分子,通過各種渠道,利用民族、宗教兩個領域,對我國進行滲透、破壞和顛覆活動。  總之,時代發展的進程和特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民族問題本身的性質和特點等決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族問題的長期性。鄧小平民族理論基於對民族問題長期性的認識和把握,提出了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戰略、策略、原則和政策。  二、社會主義民族問題的復雜性  鄧小平同誌多次強調民族問題的復雜性。他在《關於西南少數民族問題》的講話中,多次指出西南是“我們中國的少數民族最多的地區”,“而且情況也比較復雜”[5]。“西南最復雜的又是最重大的問題——民族團結問題”[6]。鄧小平同誌要求大家分析民族問題的復雜情況,根據實際情況做好民族工作。西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西南少數民族的政治制度也比較復雜,而且紅軍長征路經少數民族地<a class="inner-link decor-none" href=""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data-word="<a class=" inner-link"="" log="pos:innerLink" style="color: rgb(45, 100, 179); text-decoration: none;">6">,既<a class="inner-link decor-none" href=""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data-word="<a class=" inner-link"="" log="pos:innerLink" style="color: rgb(45, 100, 179); text-decoration: none;">5">了壹些革命的種子,其中少數人也做了壹些違犯紀律的事,這給當地少數民族留下了壹些不好的印象和某些隔閡。這些都造成了西南地區民族問題的復雜性。鄧小平同誌還以進駐西南地區半年還未搞清楚有多少民族的例子說:“我們對少數民族問題不僅沒有入門,連皮毛還沒有摸著。當然經過三兩年工作之後,對各個民族有可能摸清楚。”[7]說明了中國少數民族問題的復雜性。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民族問題,由於受到各個方面、各種因素的影響,它們反映的內容和形式等都具有復雜性:既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也有現實生活中新出現的矛盾;既有經濟領域的問題,也有政治領域中存在的問題;既有文化方面的問題,也有思想意識領域的和宗教方面的問題;民族問題既表現在民族群體之間權益關系問題上,也表現在國家、民族、個人三者的經濟利益關系問題上。又由於我國多種經濟成分的存在和多種經營方式的存在,以及國外敵對勢力對我國國內民族關系的影響,民族問題的內容、性質等並不是單純劃壹的,表現出了壹定的層次性,民族問題上交織著民族的、階級的,還有宗教的等因素。  總之,由於以上各方面的原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民族問題表現出了復雜性。鄧小平民族理論基於對民族問題復雜性的認識和把握,提出了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策略和方式、方法。  三、社會主義民族問題的重要性  鄧小平同誌多次從不同的角度強調了民族問題的重要性,要求人們重視民族問題,解決好民族問題。他指出:“少數民族問題,在西南來說是很重要的。”[8]西南地區民族多、邊境線長、邊境地區居住的大都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問題解決得不好,國防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好。”[9]“西南的民族問題復雜,西南民族問題必須解決好。這牽涉到各方面的工作”[10]。也就是說,西南地區民族問題不僅對國防建設有重要影響,而且對社會經濟及政治問題都有重要影響。正如鄧小平同誌所說:“我們中華人民***和國是壹個多民族的國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閡的基礎上,經過各族人民的***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華民族美好的大家庭。”[11]也就是說,不僅是從西南來說,就是從全國來說,解決好民族問題是真正形成中華民族幸福大家庭的前提條件。  我國是統壹的多民族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維護祖國統壹,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促進各民族的***同繁榮,是關系到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我國五十多個少數民族大都居住在邊疆或靠近邊疆的地區,二十多個少數民族還<a class="inner-link decor-none" href=""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data-word="<a class=" inner-link"="" log="pos:innerLink" style="color: rgb(45, 100, 179); text-decoration: none;">3">而居。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問題的壹部分,是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總問題的壹部分。因此,我國的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對多民族的我國國家統壹的鞏固、邊防的安全、社會的安定、經濟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今國際國內的形勢,民族問題本身的特點等,決定了民族問題的重要性。鄧小平民族理論基於對民族問題重要性的認識和把握,提出了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總方針和總政策。  鄧小平民族理論高度重視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民族問題。中***十二大明確提出,民族問題是“關系到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我們壹定要提高全黨對民族問題的認識。”中***十三屆四、五中全會以後,黨和國家強調要搞好民族工作,重視民族問題,認為民族問題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大問題,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富強,必須高度重視。  從我國這樣壹個多民族國家的民族問題的長期性、復雜性、重要性和敏感性來看,處理好民族問題,有利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進行,如果民族問題解決得不好,肯定會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進程產生不利影響,甚至阻礙和破壞這個進程。正如鄧小平同誌指出的,如果出現兩極分化,民族間、地區間發展差距懸殊拉大,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12]。  從國際上多民族國家分裂、動蕩的情況看,民族問題是重要的因素。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劇變,蘇聯解體以及這些地區沖突和戰爭不斷,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沒有解決好民族問題。世界其他地區的沖突和國內、國家間的戰爭,也大都與民族問題有關。因此,民族問題是當今世界熱點問題之壹,是必須重視解決的社會問題。  總之,從國際國內社會發展的經驗與教訓中可以得出重要的結論,多民族國家必須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必須認真解決好民族問題。這是社會安定和發展,人民團結和幸福、國家統壹和富強的關鍵問題之壹。  四、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建立  民族關系是不同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聯系。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由於實行民族壓迫制度和政策,民族關系本質上是壹種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中華人民***和國的建立,從社會制度上推翻了階級壓迫剝削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廢除了民族壓迫和民族剝削的階級基礎、社會根源,各族人民擺脫了民族壓迫,在政治上翻了身,享有了民族平等權利,當家做了主人,我國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在新的社會制度基礎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鄧小平同誌指出:“我國各兄弟民族經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早已陸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結成了社會主義的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關系。”[13]這是鄧小平同誌在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召開不久的1979年6月15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開幕詞中提出的壹個科學論斷。這壹論斷明確指出了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形成的時間、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性質和內容,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民族關系理論的重大發展。  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國少數民族在獲得解放的基礎上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民族地區的各種剝削制度,建立少數民族人民當家做主人的各類各級人民政權。在民主改革取得勝利的基礎上,少數民族地區按著整個國家發展的步驟,先後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大多數少數民族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陸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社會主義民族內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不存在,以工農為主體的勞動人民成為民族的主宰者,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基本上成為各民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建立起來了。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系不斷擴大和加深,各族人民在不斷的擴大交往中,彼此增進了解,互相幫助,逐步消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隔閡,各民族友好和睦,***同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鄧小平同誌說:“我們的民族政策是正確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們十分註意照顧少數民族的利益。中國壹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沒有大的民族糾紛。”[14]這是鄧小平同誌對鏟除了舊的社會制度之後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民族政策、民族關系特點的基本評估。但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實現以後,經濟、文化發展上的差別依然存在,剝削階級在民族問題上的遺毒等舊社會的遺跡不是短時期內可以完全消除的。各民族在根本利益壹致的基礎上,在經濟權益等具體權益方面仍會發生壹些矛盾和糾紛。在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方面,由於各民族間相互了解和尊重不夠,也容易造成某些誤會和糾紛。民族問題在壹些地方往往與宗教問題交織在壹起,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影響民族關系,甚至釀成沖突。因此,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中,民族關系需要不斷地完善和發展。  鄧小平同誌在1979年6月15日指出:“在實現四個現代化進程中,各民族的社會主義壹致性將更加發展,各民族的大團結將更加鞏固。”[15]這是鄧小平同誌對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發展總趨勢的壹個科學論斷。我國各民族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各民族之間的不斷的、日益增多的交往聯系中,社會主義壹致性日益增多,更加發展,即各民族之間的***同性的東西逐漸增多。同時,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也更加深入,更加鞏固。這是我國民族關系發展過程充分證明了的事實。  五、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性質和內容  民族關系的性質是由民族的性質決定的。民族的性質是由社會的性質決定的。因此,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我國民族關系的根本變化。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廢除了民族壓迫剝削制度,實現了各民族壹律平等。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的國家政權對各族勞動人民實行壓迫剝削的統治關系,改變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由於歷史的原因和階級統治所造成的不平等地位。因此,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我國民族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新型的民族關系,即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開始形成。這是從全國範圍內、從總體上說的。  但是,從建立中華人民***和國到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前的我國民族關系,是處在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具有二重性,包含著階級矛盾的特殊關系。因此,過渡時期的民族關系表現為兩種形式:壹是各民族勞動人民之間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壹是各民族勞動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與各民族剝削階級上層的關系,其中包括與愛國上層人士的統壹戰線關系,也包括與不接受***產黨領導,拒絕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剝削階級上層之間的敵對關系。這壹時期,很多少數民族處在落後的發展階段,民族內部的階級關系還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有些民族地區還存在著落後的政治制度(雖然在人民政府的管轄下)。這些民族的統治階級,在本民族內部是剝削者、壓迫者;在本民族外部,他們中的壹部分人又在壹定程度上成為本民族的代表人物(有的還在民主政權機關裏當權)。對這些民族來說,由於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沒有消除,民族外部的關系必然要受到剝削階級及其統治作用的影響。  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各民族中的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不存在了,各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已經消除,各民族勞動人民真正成了民族命運的主宰者,成為國家的主人。各民族間建立起了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民族關系。這種民族關系是建立在新的基礎上的,即建立在推翻了剝削階級的政治統治和經濟剝削,建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各民族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區域自治的基礎上的;建立在***產黨領導下的勞動人民先後在各民族中成了主人翁,主宰著民族命運和民族之間的關系,各民族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又被消滅這樣壹個基礎上的;建立在各民族人民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逐步樹立無產階級民族觀,日益掌握黨的民族政策的基礎上的。鄧小平曾指出:“我國各兄弟民族經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早已陸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結成了社會主義的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關系。”[16]《中國***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也指出:“必須明確認識,現在我國的民族關系基本上是各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17]  民族關系的內容或特征是由民族關系的性質決定的。民族關系的性質是由社會的性質決定的。因此,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國民族關系的基本內容或特征發生了根本變化。舊中國存在的私有制***有的民族之間的政治壓迫關系、經濟剝削關系、文化歧視關系、社會排斥關系,轉變為新中國的、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之間政治平等團結關系、經濟互助合作關系、文化***存繁榮關系、社會和睦協調關系。毛澤東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指出:“中國各民族就開始團結成為友愛合作的大家庭。”[18]劉少奇在1954年9月15日《關於中華人民***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中指出:“憲法草案的序言和許多條文規定了國內各民族間平等友愛互助的關系。”[19]周恩來在1957年8月4日青島民族工作座談會講話中指出:“在平等友愛的民族大家庭中建設社會主義的強大的祖國。”[20]“建立起我們憲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愛的大家庭。”[21]鄧小平同誌在新中國建立初期的1950年7月21日《關於西南少數民族問題》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境內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22]鄧小平同誌在197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開幕詞中指出:我國各民族“結成了社會主義的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關系。”[23]根據鄧小平同誌關於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內容和特征的上述論斷,1982年修改的《中華人民***和國憲法》把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內容或特征的表述確定為“平等、團結、互助”。鄧小平同誌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關於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鄧小平同誌主持下通過的《中國***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十二大和十三大通過的報告,都壹再強調要繼續鞏固和加強各民族的大團結,進壹步發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六、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中的主體關系  毛澤東、周恩來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提出了我國漢族與少數民族相互依存、休戚相關、命運與***的思想。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科學地分析我國民族關系的歷史發展、現實狀況,揭示了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明確提出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即“兩個離不開”的思想。1981年7月16日,中***中央在關於轉發《中央書記處討論新疆工作問題的紀要》中指出: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事業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兩個離不開”思想,它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關於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它的歷史依據是我國各民族在千百年來互相依存、同舟***濟、榮辱與***的歷史事實;它的現實依據是我國各民族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平等、團結、互助的客觀現實。歷史上,我國就是壹個統壹的多民族國家,漢族與少數民族相互離不開的依存關系有著強大的歷史紐帶:壹是千百年來的中央集權統治,把各民族緊緊地凝結在了壹起;二是千百年來中原漢族地區與邊疆各少數民族地區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使漢族與少數民族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相依***存;三是近代以來各民族在面對***同敵人,抵禦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鬥爭中結成了患難與***的親密關系。新中國成立後,統壹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為漢族與少數民族相互離不開的依存關系提供了保障。壹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階級壓迫、民族壓迫的消除,為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友好合作、親密無間的政治關系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各民族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在根本利益壹致的基礎上,實現了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與漢族地區科技、人才優勢的結合,特別是隨著全國統壹大市場的形成,為各地區、各民族誰也離不開誰的經濟關系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保障。三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為各民族保持各自文化的特點和精華、不斷學習和吸納先進文明的各民族文化關系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保障。  總之,“兩個離不開”思想是對我國民族關系基本特征和發展規律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揭示;“兩個離不開”思想充分表達了我國各族人民***同發展繁榮的願望,完全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兩個離不開”思想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