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鄧迪》壹片是以壹位名叫羅德尼·安塞爾的澳大利亞人的親身經歷改編的。1977年,安塞爾的小船被海浪掀翻,這迫使他在壹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生活了兩個月。似沙漠壹般的小島上沒有淡水,在此期間他通過射殺鯊魚和野水牛、喝它們的血才生存下來,那時他才21歲。令人唏噓的是,鱷魚鄧迪的原型安塞爾本來是個農民,後來因為經營不善而破產,不得不將農場售出,92年因偷牛及襲擊他人而被罰款,生活日見落魄,最終於1999年8月槍殺了壹名警察後,在與警方的槍戰中被擊斃,這時他剛44歲。 《鱷魚鄧迪I》在1986年首映時大受歡迎,票房高達3.6億,並使霍根贏得了當年的金球獎最佳男演員。而兩年後推出的《鱷魚鄧迪II》也在全球賺回了2.5億的票房。《鱷魚鄧迪》在澳大利亞創下的票房最高歷史記錄,直到1997年美國大片《泰坦尼克號》登陸澳洲才被打破。雖然保羅·霍根曾經多次重申以後不會再出演鄧迪這個角色,但此後他主演的多部影片,全都反應平平,所以這次他不得不再借“鱷魚鄧迪”來重振雄風。而在《鱷魚鄧迪I、II》中壹直擔任女主角的琳達·柯茲羅斯基同樣也返回了劇組,與鄧迪出演對手戲。這對銀幕上的情侶假戲真做,在拍攝了前兩部《鱷》片後感情日濃,已在1990年結為夫妻。 片中小主人公米奇的挑選可是費了壹番工夫。除了通過正常的渠道之外,劇組還在澳大利亞的主要報紙上刊登了廣告,有超過10000的兒童參加了在悉尼、墨爾本和布裏斯班的挑選,最終10歲的塞爾日·科伯恩脫穎而出。他的父母給他拍攝了壹盤錄像帶,告訴他這是寄給祖父母的禮物,但後來卻寄給了劇組,被導演壹眼相中。科伯恩在上學時就常常參加學校的演出活動,別看這是他第壹次上鏡,表演可是毫不含糊,畢竟是萬裏挑壹的角嘛。 本片的導演由擅長此類影片的好手西蒙·溫斯爾擔任。曾經由他執導的《威鯨闖天關》(Free Willy)和《寂寞之鴿》(Lonesome Dove)同樣也是屬於在荒蠻之地表現友愛親情的片類。這部影片是他和保羅·霍根在1994年的《閃電傑克》(Lightning Jack)之後的第二次合作。他本人坦然承認“因為我並沒有參加前兩部片子的攝制,所以這對我來說充滿了新的挑戰,而且前兩部影片近7億美元的票房總和給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但最重要的是劇本,它非常有趣,而且我和霍根合作得不錯。”
溫斯爾談到本片時說:“它很感人,自始至終都充滿了親情,特別是影片的結尾,那是我執導以來最出色的片段之壹,我毫不懷疑它會打動很多觀眾。”而且影片中頗多的幽默鏡頭也時時讓人忍俊不禁,“我自己就破壞了兩個鏡頭,因為拍攝的時候實在是忍不住了,還沒有喊‘cut’我就笑得喘不過氣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