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曾盛行壹種“陸橋說”。該學說認為,大洋中曾存在壹些狹窄的好像橋壹般的陸地,稱為“陸橋”,生物正是通過這種陸橋從壹塊大陸來到另壹塊大陸的。後來,地殼變動,陸橋被海水淹蓋,但我們仍然可以根據壹些分散的小島和水下高脊發現它們的蹤跡。
德國學者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說則持有與此完全相反的觀點。他認為這些生物並不是通過什麽陸橋遷移,而是馱載在漂移的大陸之上,從這裏漂到那裏的。
大陸漂移說或許有壹些道理。19世紀5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植物學家阿瑟·格雷,在研究了大量的東亞植物標本,並對照了北美的植物後,產生了壹個極大的疑問,為什麽亞洲東部的植物種類與遠隔太平洋的北美西部植物十分相似,而比較接近的北美東部植物與北美西部植物的相似程度反而不及前者,這是什麽原因呢?
不久,日本東京大學的前川文夫根據大陸漂移學說提出,由於以前北美西部和亞洲東部緊緊相連,彼此的植物種類當然也就完全相同。後來雖然經過漂移運動遠遠離開,中間相隔壹個太平洋,但它們都具有***同的植物祖先。所以,北美西部與亞洲東部植物如此相接近,而北美東部植物與北美西部植物的相似之處則很少。60年代以來,“板塊構造”學說的興起,使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因此,曾經風靡壹時的陸橋說便漸漸為人們所遺忘。
大洋陸橋果真不存在嗎?不久前,我國學者劉時藩對此提出了新的見解。他指出,盡管大陸漂移說今天已獲得了許多重要的證據,但陸橋說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特別是新生代以來的壹些生物化石,所以能在不同的大陸出現,就是通過陸橋遷移的。如我國、日本和北美等地都產有相同的新生代淡水魚類,這顯然無法用大陸漂移說來解釋。因為據大陸漂移學說,新生代以來大陸早已在相互漂離,所以這些淡水魚的擴散只有假定陸橋的存在,才能做出較合理的解釋。
他又指出,雖然早期設想的“陸橋”並不存在,但今天各大洲都有些淺海區相連,如亞洲東北部與北美洲之間的白令海峽,最深處只有52.1米,最淺處不過10多米;亞洲大陸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最深處是113米,但絕大多數地區水深不過幾十米;澳大利亞與新西蘭之間的托雷斯海峽最淺處僅5米。因此,只要海水面比現在下降100米,這些陸塊之間便會出現陸橋。人們早就推測,在第四紀冰期最盛期,由於大量的水變成冰,海平面很有可能出現比現在低100米的局面。因此,不難設想,在第四紀冰期最盛期,除南極洲外,地球上各大洲均可連成壹片,相互溝通。當然,歷史事實是否果真如此,還無法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