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迪以蘇菲思想為本,倡導具有強烈人世精神的仁愛思想,這正是其偉大之處。因為人生活在世上,首先應是世俗的,應先做人,愛人。
《薔薇園》又譯《玫瑰園》是波斯詩人薩迪的代表作。
《薔薇園》是壹部箴言故事集,體例是散、韻文兼詩體。以散、韻文記故事,以詩句闡發哲理。全書***分8章:1.記帝王言行;2.記僧侶言行;3.論知足常樂;4.論寡言;5.論青春與愛情;6.論老年昏愚;7.論教育的功效;8.論交往之道。
第8章全是箴言警句,無故事,其余7章***計171個小故事,涉及到的人物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幾乎囊括了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勾勒了壹幅當時社會生活的世俗圖畫。每章的內容從篇名便能得知大概,但作者的著眼點並不在故事本身,而是以故事來闡述自己的思想,因此每個故事都很短小精練,沒有復雜曲折的情節。
薩迪雲遊四方30年,對社會動蕩不安帶給人民的災難有切身體會,親眼目睹了下層人民生活的各種不幸,因此他希望能建立壹個和平安寧的社會,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他把這種希望寄托於有壹個公正賢明的統治者。
因此《薔薇園》中有很多故事是為統治者總結治國的經驗教訓,為統治者開出壹付治世良方,指出“要長治久安應放棄暴政實行仁政”,“暴君絕不可以為王,豺狼決不可牧羊;國王對人民任意榨取,正是削弱國家的根基”。歸根結底這也是其仁愛思想的體現。
在這些故事中薩迪譴責暴君,讓統治者引以為戒;歌頌賢王,為統治者樹立榜樣。更難能可貴的是薩迪看到了人民的作用,指出“天下的得失在於人心的向背”。薩迪有時把統治者比作牧羊人或園丁,把人民比作羊群或果園,指出牧羊人或園丁應愛護羊群或果園。這既反映了薩迪的仁愛思想,也反映了他具有歷史局限性的正統思想。
盡管在今人看來《薔薇園》中有些故事所反映的思想內容已顯陳舊,但我們不應對古人過分苛求,而應當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薔薇園》的精華即是薩迪的仁愛思想。仁愛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準則,只有做到這壹點,社會才能安寧,人們才能安居樂業,人類社會才能進步,這是古今皆然的真理。在薩迪之前,幾乎所有的蘇菲文學作品都帶有濃厚的出世色彩,而薩迪卻以蘇菲思想為本,倡導具有強烈人世精神的仁愛思想,這正是其偉大之處。因為人生活在世上,首先應是世俗的,應先做人,愛人。
因此,薩迪的《薔薇園》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影響十分深遠,人們也因此尊奉薩迪為導師。從17世紀起,《薔薇園》相繼譯成各種歐洲文字,傳播十分廣泛。在中國,早在14世紀,《薔薇園》就成為中國穆斯林的波斯文教材。1948年,《薔薇園》由王靜齋阿訇從波斯文譯成中文,名為《真鏡花園》。現流行的中文譯本是水建馥先生1958年從英譯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