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霍桑實驗的內容是什麽?

霍桑實驗的內容是什麽?

霍桑實驗***分四階段: 壹、照明實驗。時間從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當時關於生產效率的理論占統治地位的是勞動醫學的觀點,認為影響工人生產效率的是疲勞和單調感等,於是當時的實驗假設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於減少疲勞,使生產效率提高”。可是經過兩年多實驗發現,照明度的改變對生產效率並無影響。具體結果是:當實驗組照明度增大時,實驗組和控制組都增產;當實驗組照明度減弱時,兩組依然都增產,甚至實驗組的照明度減至0.06燭光時,其產量亦無明顯下降;直至照明減至如月光壹般、實在看不清時,產量才急劇降下來。研究人員面對此結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從1927年起,以梅奧教授為首的壹批哈佛大學心理學工作者將實驗工作接管下來,繼續進行。 二、福利實驗。時間是從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實驗目的總的來說是查明福利待遇的變換與生產效率的關系。但經過兩年多的實驗發現,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變(包括工資支付辦法的改變、優惠措施的增減、休息時間的增減等),都不影響產量的持續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對生產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說不清楚。 後經進壹步的分析發現,導致生產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參加實驗的光榮感。實驗開始時6名參加實驗的女工曾被召進部長辦公室談話,她們認為這是莫大的榮譽。這說明被重視的自豪感對人的積極性有明顯的促進作用。2、成員間良好的相互關系。 三、訪談實驗。 研究者在工廠中開始了訪談計劃。此計劃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當局的規劃和政策、工頭的態度和工作條件等問題作出回答,但這種規定好的訪談計劃在進行過程中卻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綱以外的事情進行交談,工人認為重要的事情並不是公司或調查者認為意義重大的那些事。訪談者了解到這壹點,及時把訪談計劃改為事先不規定內容,每次訪談的平均時間從三十分鐘延長到1-1.5個小時,多聽少說,詳細記錄工人的不滿和意見。訪談計劃持續了兩年多。工人的產量大幅提高。 工人們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項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許多不滿,無處發泄,訪談計劃的實行恰恰為他們提供了發泄機會。發泄過後心情舒暢,士氣提高,使產量得到提高。 四、群體實驗。 梅奧等人在這個試驗中是選擇14名男工人在單獨的房間裏從事繞線、焊接和檢驗工作。對這個班組實行特殊的工人計件工資制度。實驗者原來設想,實行這套獎勵辦法會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報酬。但觀察的結果發現,產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個工人的日產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並不如實地報告產量。深入的調查發現,這個班組為了維護他們群體的利益,自發地形成了壹些規範。他們約定,誰也不能幹的太多,突出自己;誰也不能幹的太少,影響全組的產量,並且約法三章,不準向管理當局告密,如有人違反這些規定,輕則挖苦謾罵,重則拳打腳踢。進壹步調查發現,工人們之所以維持中等水平的產量,是擔心產量提高,管理當局會改變現行獎勵制度,或裁減人員,使部分工人失業,或者會使幹得慢的夥伴受到懲罰。這壹試驗表明,為了維護班組內部的團結,可以放棄物質利益的引誘。由此提出“非正式群體”的概念,認為在正式的組織中存在著自發形成的非正式群體,這種群體有自己的特殊的行為規範,對人的行為起著調節和控制作用。同時,加強了內部的協作關系。 五、態度實驗 對兩萬多人次進行態度調查,規定實驗者必須耐心傾聽工人的意見、牢騷,並作詳細記錄,不作反駁和訓斥,而且對工人的情況要深表同情。結果產量大幅度提高。因為談話內容緩解了工人與管理者之間的矛盾沖突, 形成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得出人際關系比人為的措施更能有力的結論。

霍桑試驗的結論主要有: 1、工人是社會人,不是經濟人,即工人除了物質需要外,還有社會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視社會和心理因素對工人工作積極性的影響,否定了當時科學管理學派認為金錢是刺激工人積極性的唯壹動力的說法 2、企業中存在非正式的組織。企業成員在***同工作的過程中,相互間必然產生***同的感情、態度和傾向、形成***同的行為準則和慣例,非正式組織獨特的感情、規範和傾向,左右著成員的行為。非正式組織不僅存在而且與正式組織相互依存,對生產率有重大影響 3、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工人的工作態度以及他和周圍人的關系。梅奧認為提高生產率的主要途徑是提高工人的滿足度,即工人對社會因素、人際關系的滿足程度。如果滿足度高,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協作精神就高,生產率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