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古代中國是不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典型呢?

古代中國是不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典型呢?

不可壹概而論要分時期的,宋以前古中國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還是特別有優勢的。像秦將蒙恬卻匈奴300裏。兩漢對匈奴的戰爭,即便是在三國內亂的時候,對外也沒有輸過。

只有在西晉以後被少數民族占領了北方,進入了五胡亂華時代。不過到了隋唐以後國家復歸統壹,面對突厥的威脅在強大的國力下還是很輕松的,而且不光是突厥,唐時周邊的少數民族都很臣服唐朝,李世民有天可汗的稱謂。

起變化的是宋朝,宋朝重文輕武。武將地位底下,使得軍隊戰鬥力底下。對外戰爭屢屢失敗,宋朝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廣開科舉的緣故。其實宋以前科舉沒那麽重要,沒有那句萬般皆下品,只有讀書高。形成這種風氣是為什麽呢?是因為趙匡胤黃袍加身,他是武將出身奪了孤兒寡母權當皇帝。說白了就是得位不正,他怕他的手下這些武將門,也效仿他來壹次黃袍加身。說直白壹點,就是怕別的武將再奪他的權,其實他這個難題是已經有幾百年了。因為自漢代以來,基本上每逢亂世。全都是武將奪權當皇帝,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的辦法不是像唐朝那樣。文武制衡而是用文官壓制武將,所以到宋朝這個時代科舉才成為中國的壹個重要制度。他的最重要的意義除了讓平民百姓有做官上升的階梯,還有壹個意義,就是說擡高文官在社會的地位或者說是儒家在社會的地位。

自宋重視科舉和文官儒家以來,中國社會就變成了壹個萬般皆下品,只有讀書高官方不支持尚武精神。妳只要當武將就矮文官半個頭,妳就永遠受文官的鉗制。

社會形成了壹種只要讀聖賢書,就能升官發大財的風氣。尚武精神被人唾棄,所以宋朝以後包括宋朝,古中國對周邊少數民族的對外戰爭,就是輸多勝少。有壹個情況就可以表明,宋之後是元朝。宋和元之間還有契丹、西夏、女真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只要是個政權就能欺負欺負宋朝,元更是直接滅了南宋。古中國全境,第壹次落到了少數民族政權的手裏。這些我覺得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廣開科舉,重文輕武國家沒了尚武精神的原因。雖然到了元以後的明朝,也算回光返照 。但明朝更重視科舉了,還弄了八股文這種東西。文臣的地位反而更加強了,武將越來越不值錢了。甚至到了明朝末期直接就是文臣帶兵,完全不信任武將。

袁崇煥殺毛文龍甚至都不用跟崇禎通報,說殺就殺。殺了也無多大責任,還能活的好好的 。壹個國家的武將的地位能如此的低下,甚至都沒有帶兵的權利。打仗還要聽文官的,這真的不是壹個正常的狀態。能打贏,我覺得應該是僥幸,輸我覺得是正常的。所以明朝到末期內不能抵農民軍,外不能抵滿洲八旗。也是情理之中,妳可以看看三國時期,也是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有匈奴烏恒這些外敵,但是漢朝庭自己打不了仗就鼓勵地方發展地方武裝來打。來抵禦農民起義,雖然漢朝庭是亡了。但是成功抵住了農民起義和外族的入侵,東漢未亡於農民起義和外族入侵亡於內鬥就是這個原因。宋朝以後古中國明顯選擇了後者,導致外族兩奪中原王朝的統治權。這都是重文輕武廣開科舉的原因,不過我不是說重視科舉文官沒有好處。它的好處在於從漢到唐以來的,動不動就是地方豪強武將去造反奪權到宋以後就完全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