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時間,這支隊伍從長城抗戰時的3萬余人已經發展到10萬人馬,盧溝橋最先跟日軍幹起來的金振中營,居然下轄四個步兵連、二個迫擊炮連、壹個重機槍連近1400人,平津富得流油啊。
盡管宋哲元號稱馮玉祥的?五虎將?之壹,砍頭5000俘虜不眨眼睛,終究是文化不高科班未進的武夫,對局勢的戰略判定遠不及蔣介石高明。
盧溝橋的槍聲壹響,蔣某人即知中日全面戰爭已經躲不掉了,雖然他心裏並不情願過早地打這場戰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華北地區與東北有本質不同,壹旦容忍日寇武力奪取,蔣介石將失去作為民國中央政府的執政基礎,他已經退無可退。事變次日,即已定下十二字方針:
不屈服、不擴大、不求戰、必抗戰,其實有最後三個字,足夠了。
就在日本高層在爭論擴大與否的期間,蔣介石業已在廬山召開了最高國防會議,組建了戰時指揮體系,受訓軍官全部歸隊,命令黃河以北的中央軍進入戰備狀態隨時奉調,囑何應欽向保定增援六個高射炮連,運送300萬發子彈給第二十九軍備戰。
可惜宋哲元看不到這壹層,他仍然幻想著與日軍談判,用不算太苛刻的條款,繼續維持第二十九軍在平津地區現有的特殊地位,所以拒絕了軍事委員會的壹切支援,更不同意中央軍即刻北上,他甚至不許南京上海的抗日團體來慰問,只怕刺激到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