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目標結構理論是多伊奇(M.Deutsch,1949)在勒溫的群體動力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這壹理論認為:在團體中,由於對個體達到目的獎勵方式不同,導致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同。多伊奇將這些方式分為三種:相互促進方式,相互對抗方式,相互獨立方式。這些不同的作用方式對個體的心理過程和行為方式產生不同的影響。

多伊奇認為目標結構主要有三種類型:合作型、競爭型和個體化型。

1.合作型目標結構指的是,團體成員有著***同的目標,只有當所有成員都達到目標時,個體自身才能達到目標,獲得成功。若團體中有壹個人達不到目標,其他人也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在這種條件下,團體成員之間必定會形成積極的相互促進關系,以壹種既有利於自己成功又有利於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動。2.競爭目標結構指的是,個體之間的目標具有對抗性。在團體中,只有當其他人達不到目標時,某個個體有可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取得成功。如果其他人成功了,則削弱了某個個體成功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同伴之間的關系是對抗、消極的。每個個體都只按壹種對自己有益的方式活動,但對於其他個體來說則是無益的甚至是有害的,以增加自己成功的可能性。3.個體化目標結構指的是,個體是否達到目標與其他同伴是否達到目標無關,個體註重的是自己的任務的完成情況和自身的進步幅度。因此,個體尋求壹種對自我有益的結果,而並不在意其他個體是否達到他們自己的目標。個體之間形成的聯系是相互獨立、互不幹擾的。

多伊奇在自己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合作型目標結構使得團體成員之間的交往更為頻繁,他相互幫助,相互鼓勵,每壹名成員都更大程度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員所接納,因此使得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更為積極,成就水平也提高得更快。在這些方面均優於競爭和個體化目標結構。

由此可見,多伊奇的合作目標結構設了這樣壹種情境,只有當小組成功時,小組成員才能達到他們各自的目標。因此,為了達到他們自己的目標,小組成員必須相互幫助以獲得小組的成功。也就是說,這種在小組成績的基礎上進行獎勵的方式創設了積極的人際關系,它使小組成員對同組同伴所做出的努力給予積極的社會強化,如表揚和鼓勵。這是在傳統的競爭目標結構的課堂上所沒有的。

另外,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社會地位的變化也是學生的學習動力之壹。斯萊文(Slavin,1978)發現,在傳統教學班級中地位很低的學生由於合作小組的成就而獲得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也就是說由於合作小組成員在學業上成功導致了成績水平低的學生社會地位的變化。同時,科爾曼(Coleman,1961)還發現對於成績水平較好的學生來說,由於在幫助其他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使他們成為小組的“領導階層”,這壹社會地位的變化也會使他們更為自豪和更有信心,從而付出更多的努力進行自身的學習和幫助同伴成功。

同時,在合作學習研究的過程中,許多研究者發現傳統的競爭教學方式主要存在著兩個問題。首先,競爭獎勵結構所提供的成功機會很少,只有少數人取勝,而大多數人以失敗告終。只有那些成績十分優秀的學生才能取得成功,獲得獎勵的機會。而對於成績中等和低等的學生來說,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而使他們對學習失去了信心,不再有學習的積極性。其次,競爭的獎勵系統所形成的同伴關系也幹擾了學生的學業努力。因為少數學生的成功會減少大多數學生的成功機會,所以同伴之間往往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敵對,有時甚至對成績水平高的“教師的寵兒”進行責難,幹擾了他的繼續努力。至於個體化教學,則完全忽視了形成積極的同伴關系這壹環節。

很明顯,合作目標結構創設了學生之間積極的同伴關系,而這種積極的同伴關系對學生的學習又產生了積極而且意義深遠的影響。 合作學習的目標結構理論是從動機的角度出發,強調了合作目標對學生從事學業任務的誘因影響,而發展理論則從認知的角度出發,重視合作學習對完成任務效果的影響(在達到小組目標的過程中是否每個小組成員都提高了自己的認知水平)。

發展理論主要是皮亞傑學派的觀點。其最基本的假設是:在適當任務中,孩子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提高了他們對關鍵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前蘇聯學者維果斯基將最近發展區定義為,兒童獨立解決問題時的實際發展水平,以及在成人指導下或與更有能力的同伴***同探討、進行問題解決時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他認為除了成人指導之外兒童與同伴***同完成任務、討論問題,也可以提高他們已有的認知水平。因此,他認為合作活動比個體活動更為優越,可以加速兒童認知水平的發展。

同樣,皮亞傑學派的其他研究者也強調了這壹觀點重要性,他們認為,通過兒童的相互作用可以更迅速地掌握知識。他們關於守恒性的研究支持了這壹觀點。這些研究結果表明,當同齡的守恒兒童和未守恒兒童壹起完成需要守恒概念的任務時,未守恒的兒童會迅速發展自己的守恒概念。還有壹些研究發現當兩名均無守恒概念的兒童在觀點上不壹致時,也會在相互的討論中形成壹致觀點從而獲得守恒概念。

另外,壹此研究者探討了兒童在小組中擔任輔導者和被鋪導者的不同角色對認知的影響。被輔導者通過同伴的解釋和幫助,提高了認知發展水平。輔導者進行輔導時需要重新組織材料並抽取最重要的材料進行講解,這也進壹步鞏固了他們已學的知識,使他們在學習上獲益。

在這些發現的基礎上,皮亞傑學派的許多人倡議在學校中開展合作活動。他們指出學生在學習任務方面的相互作用將導致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生們可以通過討論學習內容、解決認知沖突、闡明不充分的推理而最終達到對知識的理解。

從合作學習的目標結構理論與發展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從動機的角度還是從認知角度來看,合作學習方法都是壹種具有優越性的教學方法,那麽,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何有效運用這種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