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瑟(1928——),1928年出生於德國的壹個知識分子家庭,三歲時隨著父母移民美國。1946年他考入哈佛大學,先是主修物理學,後因受當時該校年輕教授米勒的影響而改學心理學。1950年畢業後他進入斯瓦茲莫而學院,師從完形心理學創始人之壹的柯勒教授,這無疑對他今後從事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取得碩士學位之後,由於對當時占據主流地位的行為主義絲毫不感興趣,他先是到麻省理工學院新成立的心理系學習,但很快發覺該系對信息理論的研究範圍太窄,於是不久之後重返哈佛大學並於1956年取得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57年他在布蘭代斯大學開始自己的第壹份教學工作,雖然當時的系主任斯洛對他影響很大,但他並沒有因此而轉入人本主義陣營,相反在這壹階段他因在視知覺研究領域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而嶄露頭角。1967年,他出版了被譽為認知心理學界“聖經”的《認知心理學》壹書,這也成為心理學發展史上的壹座裏程碑,他因此而被譽為認知心理學之父。隨後他曾在康奈爾,亞特蘭大,喬治亞,賓州和艾姆力等多所大學任教,研究範圍從早年的視知覺研究,註意、記憶、語言、自我概念的研究等轉移到晚年的智力測量的研究。奈瑟從不盲目跟隨主流,但卻總能引領心理學研究的潮流。他對心理學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點方面:
首先,出版了第壹部認知心理學專著。在《認知心理學》這本專著出版之前,雖然異信息處理理論為基礎的認知心理學思想已經興起,認知、認知學習及認知主義等名詞也已存在,但認知心理學這壹名詞,卻是從奈瑟的專著出版之後才定案的,可以說是他定義了壹個即將統治心理學界的新領域,因此有人說他:“是在適當的時間出版了適當的專著”:其二,在專著中他對認知心理學這個學科進行了定義:認知心理學是對感官接受信息後,經過轉換、簡化及加工等心理操作,從而獲取知識。儲存知識及運用知識等內在過程的科學研究,他的定義至今仍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家所廣泛采用和認同:其三,認知心理學家反對行為貶低內部心理過程的觀念,註意感知、思維、記憶語言等認知過程,但是當時這些過程都是被孤立地作為研究對象,是奈瑟把這些以前看似不相關的研究領域融合為壹個緊密相關的科學。主張以整體的觀點來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因此可以說是他為認知研究提供了整個框架。
奈瑟的認知研究應具有生態效度的觀點:面對認知心理學研究範圍越來越窄的趨勢,1976年出版了《認知與現實》壹書,他提出認知研究應具有生態效度,強調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應重視實驗室以外的世界。他批評當時認知心理學的主流研究將註意力過分地集中於內在心理加工過程,過分誇大接受者的作用而忽略了環境的影響。他還強調知覺和進化相似,都渋及對環境地適應性問題。奈瑟認為如果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只局限於在嚴格控制條件下的實驗室內,從事與日常生活無關的研究那麽它的發展將難免重蹈行為主義的覆轍。
學術上的成就:奈瑟的研究領域頗廣,其中對記憶和註意的實證的研究最多,尤其對自然情境中生活事件的記憶和記憶錯覺很感興趣。在研究視知覺和註意的關系時,提出了在視知覺加工之前存在壹個自動的預註意階段。在對註意限制的研究中,他驗證了刺激的屬性和語義特征都對註意產生影響,並提出了壹個,建設性的觀點即知覺是由已存在的知識來塑造,註意受個人經驗的影響。他所創造的視覺字母識別實驗至今仍被用來研究刺激特征對註意的影響。奈瑟堅持認為認知研究應具有生態效度。這壹觀點在他對記憶的研究中得到充分的說明,同時他還是最早走出實驗室研究記憶的心理學家,正是他對水門事件錄音帶中約翰迪安證詞的分析才引發了心理學家研究真實生活中的記憶現象和記憶問題的熱潮。
晚年的奈瑟將註意力轉向了對人類智力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測量人的智商以及解釋不同社會階級和種族在IQ上的差異。1996應邀擔任全美心理協會主席後,他成立專門的委員會對弗林效應(IQ測驗分數每十年平均提高三點的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後證實弗林效應的確存在,人類智力有普遍提高的趨勢。在對教育程度的提高,營養的增加。對技術變革等因素充分研究之後,他提出現代社會豐富的視覺環境沖擊對IQ測量分數的提高起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