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北宋有哪些治理洪災的事情啊?

北宋有哪些治理洪災的事情啊?

贛州北城,也就是老宋城,從北宋建城時留下的地形圖來看,它中間高,四周低,就像是壹只烏龜,因此贛州古城又稱龜城。當年在這裏建造的排水系統,也就是福壽溝,便是依這個地形而建的。據贛州史誌記載,由於贛州三面環水,北宋以前這裏常常鬧洪災,而福壽溝建成之後,贛州城再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洪災。福壽溝的修建,既解決了城市生活汙水排放的問題,又可以起到防洪抗洪的作用。

竈兒巷,是贛州北城的壹條普通小巷,同學們的考察活動就從這裏開始了。經過上千年的變遷,這裏再也不是宋時的面貌,但基本還保留著明清的風韻。古樸的青石板和硪卵石鋪就的小道,曾經走過蘇軾、辛棄疾、文天祥這些名垂青史的人物。

這位老表正往壹個雕刻成錢狀的排水孔裏面傾倒洗菜用水,而下面的下水道,就是大名鼎鼎的福壽溝。這些雕刻成錢狀的排水孔,同學們還是第壹次見,覺得十分有趣。在他們的印象裏,家裏的排水孔也就是壹條普通的管道而已。 仔細觀察這條巷子,同學們發現傾倒生活汙水的,全部都是這樣的排水孔。住在這裏的居民告訴大家,他們跟整個北城的10多萬市民壹樣,至今日常生活使用的下水道仍然是北宋時修建的福壽溝,即使住的是高樓,但生活用水通過排汙管最後還是要流進福壽溝。

觀察竈兒巷的地形,同學們發現它從巷頭到巷尾是逐漸傾斜的,有壹定的坡度。同學們決定測量壹下它的坡度。對已經上高中的同學們來說,這其實是壹道簡單的數學題。他們先把整個尺子緊貼在墻角,接下來把尺子的壹截折過來與上面的窗臺平行,再用量腳器壹量就可以得出結果。經過測量,竈兒巷的坡度為十度。

除了竈兒巷,同學們還觀察了北城其他的壹些街道,並測量了它們的坡度,發現它們的形狀和坡度跟竈兒巷的幾乎壹樣。於是同學們得出壹個結論,贛州古城區的地形應該是個中心高,四周底的龜背型,而宋代修建福壽溝的科學依據,恰恰就是充分利用了這個地形。這時大家還明白了贛州城為什麽又叫做龜城,道理原來也在這裏。

下壹步,同學們將要下到北城的下水道,也就是宋朝修建的福壽溝的裏面,他們的目的是在那裏找到宋朝的有關依據,並且了解福壽溝裏面的結構。在市政公司的幫助下,同學們掀開了福壽溝的井蓋。不過,所有的人都反對同學們下福壽溝,因為裏面情況復雜,他們擔心同學們的安全。

為同學們下福壽溝實地考察的是文物專家萬幼楠老師,其實他以前曾經下去過,這次下去,完全是為了鼓勵同學們科學調查的熱情。同學們想到壹個辦法,就是用對講機與萬老師進行上下溝通。

千年的下水道,同學們即使沒有下去,但在心裏還是清楚裏面的環境壹定是相當艱苦的,否者大家就不會堅決阻止他們下去的熱情了。在與萬老師進行上下溝通的同時,同學們也在為萬老師的安全擔心。

在福壽溝裏面,萬老師發現了宋代的磚和瓷片,測出了它的高度和寬度。除了這些情況,萬老師還告訴同學們,福壽溝的整體結構呈現的是拱型,在它的下面明顯感覺到還鋪有壹層磚石,沿途溝的上方還建有不少的排汙口。

在了解了福壽溝下面的情況之後,同學們開始測量汙水的流速。

大家想到的辦法就是,把不容易沈入水的泡沫飯盒撕成小片,然後計算它從上個井口流到下個井口之間的時間,再把這個時間乘上距離就是流速了。下午三點,在兩個相距100米遠的井口之間,同學們測量出福壽溝的流速是每分鐘40米左右。

帶著這個測量得來的數據和調查的結果,同學們來到了贛州市市政工程公司,這裏的技術人員告訴他們,壹般來講,如果不是生活用水的高峰期,贛州其它城區下水道的流速跟這個數據基本是接近的。而拱型的下水道內部結構有利於防震抗震,下水道底部鋪上壹層磚石,可以使溝內不易被泥沙等淤積。而北城福壽溝的主渠道總長達12公裏,基本環繞了北宋時期的整個贛州城。

贛州是座三面環水的城市。在古代,如果發生城外的水位高於城內時的情況怎麽辦?福壽溝會不會受洪水影響引發倒灌從而使城內出現洪災呢?帶著這個疑問,同學們決定還得考察壹下福壽溝的出水口。可是大家發現,贛州城經過修建江堤以後,現在的下水道出水口都已經是現代的產物了。站在江邊,望著滔滔江水,壹個猜想湧上大家的心頭,福壽溝的出水口會不會跟江水的漲落有關呢?

他們決定再次請教萬老師。萬老師告訴同學們,古老的福壽溝原來的入水口還設計有壹個木質的水窗。萬老師告訴大家,“古人利用了力學原理,當城內的水高於城外兩條江的水的時候,它利用水的自然沖力,把這個水窗門,也就是閘門沖開,水就出去了,如果說遇到了洪水季節,兩江的水高於城內,這個時候它又利用兩江外面的水力沖力,把這個門關上,那麽這個時候,城內的水肯定會高,那麽不要緊,贛州城內有很多水塘、荷包塘、木彩塘、清水塘,它可以進行調蓄,所以不要緊,等這邊水壹落下去,它塘裏面的水又沖出去了,所以這個贛州城就不會有洪災。”

千萬別小看這些小水窗,當年正是它,解決了城外兩條江,也就是章江和貢江可能引發的洪水倒灌入城的大問題,從而才避免了城內居民不會受到洪水的威脅。同學們覺得壹千多年前的設計者,能夠巧妙地利用江水的漲落排洪防洪,很了不起。

如果說世界上尚存的最有名的古下水道,大家壹定會想到古羅馬的排水系統,但那早已成為壹個文明的象征。而贛州北城的福壽溝,雖然經歷了千年的風雨,但今天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卻依然在使用它,它也依然在保護著這座城市不受洪水的侵襲。

這正是福壽溝偉大和神奇的地方。

據不完全統計,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985年的3985年中,中國發生較大洪災1029次。其中黃河流域自先秦到1945年,有617個年份發生較大水災,決口泛濫1590次,大改道26次。平均三年二決口,百年壹次大改道。長江流域從公元前185年到1949年的2134年中,***發生大洪災221次。

公元前132年,黃河在濮陽瓠子河段決口,洪水泛濫淮泗,淹及十六郡。“山東被河災,及歲不登數年,人或相食,方壹二千裏。”公元11年,黃河再次決口,泛濫冀、魯、豫、皖、蘇等地近六十年。北宋,1056年夏,“京師(開封)雨,兩月余不止……河北、京東西、江淮、夔、陜皆大水”,開封壹帶“民廬室及軍營漂流者,不知幾千萬區”,“京東、北累歲饑歉,民多流移,近兗州稱民有夫妻相食,而村野新殯率被發掘啖其屍肉。”1933年,黃河在河南多處決堤,水災波及30個縣,受災273萬人,死亡12700人。1938年,國民黨部隊為阻止日軍西侵,炸開黃河堤,淹沒蘇、豫、皖44個縣。不僅沒有阻止住日軍,反倒使600多萬老百姓遭受空前浩劫,漂屍成片,餓殍塞途,死傷89萬人。

1870年,長江流域上起四川、下至安徽,幾乎同時遭受洪災的襲擊。1931年,特大洪水又掃蕩了長江沿岸7省200多個縣,受災面積15萬平方公裏,災民2800多萬,淹死14.5萬人,直接損失13.1億銀元。1935年,長江流域再次遭遇特大洪災,6個省受災,災民1000多萬,死亡14多萬人。漢江下遊壹片汪洋,淹死8萬多人。

珠江從明朝到清乾隆年間,***發生水災210多次,平均2年壹次。從嘉慶至建國前的165年間,***發生洪災137次,幾乎年年決溢。1915年,珠江發大水,淹沒農田650萬畝,災民380萬。梧州市水淹至三樓,廣州被大水泡了7天,許多市民在房頂生爐做飯,又值大風釀成火災,壹時間,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居民死傷慘重。有10萬多人死於這次水災。

遼河從1031年至1895年的864年中,發生了70多次大洪災。據《遼陽誌》記載,1557年“大水之後,壹望成湖,籽粒無收,遠近居民,家家缺糧,賣妻棄子,流離失所,入冬以來,日甚壹日。民愈窘迫,始則掘食面土,繼而人相食。”

1932年,松花江發生特大洪水,64個縣市受災,哈爾濱市被淹壹個月,最大水深達5米,全市30萬居民中,23.8萬人受災,2萬多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