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秧歌是陜北的風俗。扭秧歌,是我國北方漢族民間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壹種舞蹈,是我國第壹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壹。
它的前身是農民在插秧時的壹種歌詠活動,起源於農業生產勞動。每年春耕時,農家的婦女兒童數以十計,壹起到田裏插秧,壹人敲起了大鼓,鼓聲壹響,“群歌競作,彌日不絕”,稱之為“秧歌”。陜北地區“鬧秧歌”習俗由來已久,相傳北宋已有陜北秧歌舞,原為陽歌,“言時較陽,奏歌以樂。”
創作背景
秧歌,源於農事活動。在普普通通的日常勞動中,把勞動期間的吟唱、奔跳、行走等動作結合起來,巧妙地揉合了陜北民間壹些習俗、祭祀等活動,形成了最初的秧歌。
流行地區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壹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但因流傳地區不同,又有陜北秧歌、晉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逢年過節,城鄉都組織秧歌隊,村鄰之間還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