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比推理作為壹種特殊類型的推理,並非出自人們的自由創造、隨意比附;在現實中其存在是有客觀基礎的,這個基礎就是客觀事物之間具有的***同性與差異性。但是正如世界上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壹樣,客觀事物之間也存在著差異性,這使得我們並不能根據它們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就必然地推出它們在另壹些方面的屬性也相同或相似。因此,類比推理是壹種或然性推理,也就是說,即使其前提是真的,由於其結論超出了前提所斷定的範圍,其結論並不必然為真。
二、類比教學法概述
類比推理在教學中被大量使用。類比教學法就是類比推理的具體運用。所謂類比教學法就是利用類比方式進行教學,即在教學過程中把新知識與記憶中結構相類似的舊知識聯系起來,通過類比,從已知對象具有的某種性質推出未知對象具有的相應性質,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類比是由已知探索未知的壹種重要方法。它可以是概念性類比,通過概念類比來揭示概念的本質性和非本質性,進而建立新的概念;也可以是過程性類比,通過過程性類比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從而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形成知識網絡,使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也可以是方法性類比,它可以借助別人發明創造的方法,通過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類比探討與研究;也可以是知識的橫向與縱向類比,探求問題的變式與不變式。
三、類比教學法的意義和作用
1.有助於教師建構生動、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類比教學法是創設真實生動情境的最有效工具之壹。教師運用類比法創設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促使學生發現新知識、新方法。學生在類比教學情境中,可以將要探索的問題與已有經驗聯系起來,找到類比的對象,進而運用對此類比對象的知識等進行分析比較,建構類比以尋求規律,作出猜想並找出證明思路。有老師在講授“除法的初步認識”壹課時,先通過故事類比引出主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具體教學過程如下。老師先給同學講了壹個故事。壹天,猴媽媽去超市買了6個又大又甜的桃子回來。剛進家門,猴哥哥和猴弟弟就蹦著跳著跑了過來,嘴裏喊著:“媽媽,我要吃好吃的!”猴媽媽趕緊說:“別急,媽媽給妳們分壹分。”猴媽媽給了猴哥哥壹個桃子,把剩下的5個桃子給了猴弟弟。這時,猴哥哥跳了起來,喊著:“媽媽偏心,不公平!”猴媽媽只好又在猴弟弟的桃子裏拿了壹個給猴哥哥。猴哥哥大哭大叫起來:“媽媽不公平,不公平!只疼弟弟,不疼我。”猴媽媽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好又在猴弟弟的桃子裏拿了壹個給了猴哥哥。猴哥哥數了數自己的桃子,又數了數弟弟的桃子,高興地拍著手說:“媽媽終於公平了。”故事講完後,老師問學生:為什麽前兩次分桃子,猴哥哥說“不公平”?為什麽最後猴哥哥說“媽媽終於公平了”?然後通過課件展示引出當堂課學習的主題――平均分。
在上面的教學中,教師運用類比的思想設計教案,創設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知識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知識相聯系,並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的思考,引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樣將原有的知識結構與新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了新舊知識的相互滲透,從而自覺地建構出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2.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事物和概念,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類比教學法就是把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問題通過類比變得容易理解,把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點通過類比變得清晰,把學生難於記憶的知識通過類比變得容易記憶,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高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表明,把類比法應用於教學,不僅可以增強教學效果,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可以使學生逐漸掌握類比聯想的科學思維方法。
有老師在進行“物質的量”教學時,將“物質的量”與質量、時間等其他物理量進行比較,減少學生對概念的陌生感,促進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教學中教師從四個方面對“物質的量”進行類比。(1)量的類比:揭示“量”的含義,有了對“量”這個上位概念的理解,再把同處下位的“物質的量”與其他熟悉的基本量進行類比闡釋,有利於增強對陌生概念的熟悉感和親切感;(2)單位的類比:在理解了量的含義的基礎上,通過定量類比其他計量單位的方法,來認識摩爾這個物質的量的單位,就能夠理解得深刻;(3)集合思想的類比: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是具有集合思想的概念,這完全是由於認識客觀物質的需要而提出的,與生活中的“打”、“盒”相似;(4)摩爾質量的類比:運用類比方法來推出1摩爾其他物質的質量,這樣的處理會使問題的解決更簡單壹些。經過這樣的類比,學生對摩爾這個概念的內涵就清楚了:摩爾就是“壹堆”,壹堆數量就叫壹摩爾,它實際上是物質的量的單位,說白了就是粒子“堆”數的單位。
3.有助於發展學生求異性思維的能力,從而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批判性思維是思維品質的壹個重要方面。在教學實踐中,創設恰當的類比情境,可以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經過對事物多角度的分析批判性分析之後,會對事物產生更全面、深刻的認識。類比不僅是事物之間相似性的比較,也可以從思考“同”中開始,在思考“異”中推進,在類比的斷裂中,發現出新的意義來。有老師在講授余光中的《鄉愁》時,要求學生把這首詩同席慕容的《鄉愁》相類比,找出兩者的不同,通過這樣的類比,學生發現席慕容的《鄉愁》單純是思鄉卻沒有對祖國的思念,而余光中的《鄉愁》則把家愁與國愁粘連壹起,更有凝重感。由此可見,類比可以在壹個平面上加以展開或者收斂,但是只有把類比的事物中不可比的壹面解釋出來,思路才能向深度突進。
4.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中,很多新知識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而在這些新知識中多少都會帶有舊知識的痕跡,在新授課時,通過對舊知識的回憶類比給學生創造“最佳思維環境”,可以使學生猜想出新授知識的內容、結構、研究思想與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聽為主動學。有老師在講授“球及其性質”壹部分時,先是請同學回憶圓的定義,通過先行組織者構建新知識,搭建起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尋求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而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球面的定義,由於定義中將球的定義與圓的定義進行了對比,使學生認識到圓與球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在後續知識的學習中自然由圓的性質聯想出球的類似性質。這樣,學生通過細心類比,在課堂上能主動駕馭學習內容,自覺地抓住問題的本質,從而“再創造”新知識。這樣的類比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敢於猜想,善於挖掘,大膽證實,學生獲得的知識遠比單純教師的講授記憶深刻。
四、運用類比教學法註意的事項
類比教學模式是壹種很有效的教學手段,但類比推理是壹種或然性推理,得到的結論有壹定的偶然性,不壹定是科學的。若類比使用不當,可能產生認識上的錯誤,增加後續的教學難度。這是因為類比事物間只是在某方面的相同或相似,甚至是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的相同或相似,而不能泛泛認為二者的所有屬性都可以不加任何約束的壹壹對應。因此,“限制不明”的“類比”會使學生在界定不清的情況下,因分不清誰是誰非,而將二者的概念、性質等混淆,造成知識的負遷移,導致出錯。因而類比教學的運用有壹定的局限性,教師在運用類比教學法時壹定要註意。
1.類比要恰當。類比不能局限於表面相似性,更不能“望文生義”,否則有可能會導致錯誤的預測與結論。比如學習“速度”的概念之後,常常是借助研究“速度”的方法,類比引入“密度”、“壓強”、“功率”、“電阻”等物理量,如果沒有說明類比的特征依據,學生只會註意公式的形式,在類比模仿中產生很多歧義,如有些學生認為物質的密度與質量成正比、與體積成反比;認為導體的電阻是由電壓和通過的電流決定的。
2.類比的運用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類比推理是壹種非常抽象的能力,年齡小的學生和沒有經驗的學生對於這種復雜的過程可能會深感困難,他們很難將類比中相關的部分與不相關的部分區分開來,容易錯誤地理解類比中的關系。
3.類比要適度。過分地強調類比物和目標概念之間的關系,會限制學生發展更為精密的概念的能力。因而類比的運用要有適度,不能盲目依賴。
當今高效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的理性訴求,也是每個教師在努力踐行的目標。教學過程中,在精心制訂教學目標、優化組合教學內容的前提下,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是通往高效課堂的橋梁。類比教學法就是壹種可以達到事半功倍效果的教學方法。
(責任編輯關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