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上海人排外

上海人排外

上海和上海人在很多國人眼裏似乎是不壹樣的存在,這個市和它的市民們憑借獨特的城市文化習俗脫穎而出,為人津津樂道。馬未都先生曾對上海人有很多有趣的評價,對上海的特點評價也是壹針見血。

壹、上海人非常“細”,說話做事細之又細

都說南北方人是“南粗北細”,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細膩。而若論起細膩來,那上海人絕對是魁首。馬未都先生評價上海人非常之“細”,所謂細,即壹針壹線皆可用之到竭,壹毫壹厘皆可明碼標價。用“錙銖必較”四個字來形容莫過貼切。

馬未都先生說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半兩糧票”的故事。在北方幾乎是沒有半兩這個計量單位的,大家買東西都是論斤賣,壹般都是直接買二三斤,最少也得壹斤。而上海呢,半兩糧票能買的東西還不少——壹個小餛飩,壹個小月餅等等。假使壹個北方人去上海,跟飯館說“來壹斤餛飩”,那他面前會上二十來碗小餛飩。

這個風趣的故事也道出了上海人的細。還有壹個馬未都先生親身經歷過的事情,他說在上海用公用電話亭打電話的時候,身邊會緊貼著人,尤其是老太太,她就趁妳掛電話的那壹剎那趕緊拿過去,這樣就可以給自己省電話費。馬未都先生風趣形象的描述將上海人的細描述得躍然紙上。

二、馬未都先生認為上海是東西方文化結合最好的城市

在關於上海將東西方文化結合最好的這個論點上,馬未都先生用天津和北京和它做了壹個比較。馬未都先生認為上海是將東西方文化結合得最好的城市,而天津是將土洋文化結合得最好的城市,而北京也是保持著自己壹貫的東方文化沒有與外結合。

因為上海是中國著名的沿海城市,也是最先接觸西方文化的壹批城市之壹,它對於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是非常好的。近代上海以十裏洋場上海灘的名號聞名世界,那個時候將將被打開國門,上海首先接納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因素,比如洋裝、電話、汽車、小洋樓等等,都是代表。

時至今日,上海依舊是國際聞名的大都市,曾經留下來西方文化被上海接納並與東方文化緊密融合,形成了現在中西融合的上海。從外灘黃浦江到南京西路再到淮海中路,處處可見中西結合風格的建築、裝飾。上海被譽為“恒新之城”,創新發展是它對自己的標榜,這座國際大都市獨有著它的魅力,在東方韻味和西方奇異之間遊刃有余。

三、上海人很“有款兒”

說白了就是上海人很有錢。這是公認的,不言而喻。上海人有多有錢呢?打個幽默的比方——想在上海買壹套房,壹個普通城市的普通市民別說打壹輩子工,就是打十輩子工也未必能買到。這並不是誇張,上海的確是寸土寸金,上海的街道上隨處可見天價跑車。

上海之所以這麽富,其實和上面說到的它最先接觸世界上最先進的因素有很大關系。早期大量的外資流入和工業創辦是上海的基礎財富地基,作為經濟樞紐城市上海富的理所應當。如果妳去到上海,看到那些高大的富麗堂皇的建築,妳可能會以為那是名勝古跡、遺留下來的私人公館之類,但其實它們很有可能是銀行。

這樣壹來,上海人自然也就財大氣粗,因為他們有這個資本。而有了豐厚的物質基礎之後呢上海人就對生活水準有了更高的要求,吃穿用度都要最好的最先進的,壹般的東西入不了上海人的眼。當然同樣的,壹般的普通人也入不了上海人的眼。很多人說上海人排外,其實,更近乎於人們將物質基礎之間的差距物化了,拉大了。

總之馬未都先生對上海和上海人的評價特別到位,作為壹個常年在北京生活的上海人,可以感覺到上海其實是融入馬未都先生身體裏的,就像別人形容馬未都先生的那樣——他看到上海飯店投機取巧將帶魚斜切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而壹個真正的北方人又怎麽會細膩地在意到這個細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