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賀蘭山的特色物產

賀蘭山的特色物產

賀蘭山的物產十分豐富,光是野生植物便有500多種,經濟價值高的在100種以上,像青海雲杉、油松、青楊、山楊、榆樹、丁香、山裏紅、黃柏樹、山葡萄、野玫瑰、黃刺梅等等。賀蘭山還是個天然的動物園,據不完全統計,***有野生脊椎動物179種,其中,中國規定的重點保護動物有16種。飛禽有草雕、禿鷲、雀鷹、百靈、斑鳩等幾十種;走獸有雪豹、猞猁、赤狐、馬鹿、盤羊、獐子,甚至還有青藏高原的牦牛。在賀蘭山深處蘊藏著豐富的地下礦藏。煤炭蘊藏量大,內蒙古和寧夏均建有許多大中型煤礦。中國稀有的鉻、鎂等金屬都有許多儲量,鐵、磷以及享有較高聲譽的寧夏“五寶”之壹的賀蘭石的儲量也很可觀。在已列入寧夏礦產平衡表的17種礦產中,產於賀蘭山的占10種。

山地上部有面積不大的亞高山灌叢與草甸,是良好的夏季牧場。賀蘭山特產賀蘭石,質地堅密、細膩、瑩潤為名貴工藝石之壹。

賀蘭山地表水資源不足,有很多溝道常年無水,有些溝道即使有水也集中在狹窄的區域,巖羊飲水比較困難。食物和水這兩大因子已不適應野生動物種群的繼續增加。

此外,賀蘭山野生動物缺乏天敵控制,基數大,增長率高,生物鏈已破壞,任其發展,將對賀蘭山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危脅。 賀蘭山植被垂直帶變化明顯,有高山灌叢草甸、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青海雲杉林、油松林、山地草原等多種類型。其中分布於海拔2400~3100米的陰坡的青海雲杉純林帶郁閉度大,更新良好,是賀蘭山區最重要的林帶。植物有青海雲杉、山楊、白樺、油松、蒙古扁桃等665種。動物有馬鹿、獐、盤羊、金錢豹、青羊、石貂、藍馬雞等180余種。1988年國務院公布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保護區,面積6.1萬公頃。

植被

賀蘭山中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屬阿拉善盟賀蘭山林場範圍的森林面積約240平方公裏,以雲杉、油松為主,其余為山楊、山榆、樺樹及多種野生果木和灌木。山地上部還有面積不大的亞高山灌叢與草甸,是良好的夏季牧場。

山地草原分為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兩個亞類。以長芒草(Stipa bungeana)、大針茅(Stipa grandis)和阿爾泰針茅分別為建群種的典型草原,由60余種植物組成,每個植物群落中出現的種數變化很大,最少的僅有4種,最多的達21種。荒漠草原是由短花針茅(Stipa breviflora)、戈壁針茅(Stipa tianshanica)、中亞細柄茅(Ptilagrostis pelliotii)、灌木亞菊(Ajania fruticulosa)為建群種或***建種。形成更旱生化的草原類型,在山麓地帶形成縱貫南北的荒漠草原亞帶。該類草原的植物種類比較復雜,每個群落中有植物5-19種,多為10種左右。

荒漠草原植被類型比典型草原旱生特征更強烈,主要分布於山前平原地帶。僅見於石炭井周圍,主要以紅砂(Reaumuria soongorica)、珍珠豬毛菜(Salsola passerina)和松葉豬毛菜(Salsola laricifolia)組成的小灌木或半灌木荒漠,局部地方有以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或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為建群種的灌木荒漠分布。組成本地區荒漠植被的植物約59種。

疏林草原分布於賀蘭山低山半幹旱地帶,它由許多草原植物如短花針茅、長芒草、灌木亞菊、刺葉柄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等組成的草被層與稀疏生長的耐旱小喬木灰榆(Ulmusglaucescens)***同組成壹種植物群落。它既不同於落葉闊葉林,也不屬於草原,是壹種具有獨特區系組成、結構特點和外貌的植被類型。主要分布於海拔1600-2000米間的廣闊範圍中,介於山地草原帶與山地針葉林帶之間,形成壹個完整的山地疏林草原帶。

低山區幹旱和中山區與亞高山溫度低,加之水熱條件不適,限制了落葉闊葉林的發育,所以本類植被在山中很單調,面積小,分布零散,且很局限,群落中樹種單壹,結構比較簡單。主要類型為分布於山地針葉林帶中的山楊(Populus davidiana)林,多系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或青海雲杉(Picea crassifolia)林破壞後出現的次生純林。

賀蘭山植物群落有11個植被型70個群系。垂直分異明顯,可劃分成山前荒漠與荒漠草原帶(海拔1 600 m以下)、山麓與低山草原帶(1 600~1 900 m)、中山和亞高山針葉林帶(1900~3 100 m)和高山與亞高山灌叢草甸帶(3 100 m以上)4個植被垂直帶。陰陽坡差異很大, 在低山帶,草原群落多占據陽坡, 而陰坡則被中生灌叢所取代; 在中山帶,陰坡以青海雲杉(Picea crassifolia)林為主,陽坡以灰榆(Ulmus glaucescens)、杜松(Juniperus rigida)疏林和其它中生灌叢為主;3 000 m以上陰陽坡分異不明顯。東、西坡及南、北、中段植物群落分異也很突出, 各自均有壹些特殊的群落類型。中段以森林和中生灌叢為主,南段和北段荒漠化程度較高, 森林面積很小。賀蘭山東坡比西坡溫暖和幹燥, 森林面積遠小於西坡,並分布壹些酸棗(Zizyphus jujuba var. spinosa)、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等喜暖中生灌叢。

動物

賀蘭山的林草資源為許多動物提供了食物來源,成就了壹座牧山,也成就了山兩側的“中國駱駝之鄉”和“中國灘羊之鄉”。

分布在賀蘭山西邊的阿拉善雙峰駱駝,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生理機能和抗逆性,阿拉善駱駝的駝毛有著極高的經濟價值,曾被當年穿越阿拉善沙漠的馬可·波羅稱贊為世界上最好的駝毛。抗日戰爭期間,蔣經國到西北地區考察後,在壹次西北的宴席上稱贊“西北之皮毛,實為西北之精華”。

2002年,阿拉善駱駝被中國國家農業部列入國家級78種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阿拉善駱駝總數占全國駱駝總數的三分之二,阿拉善仍然保持著“中國駝鄉”的榮譽。

賀蘭山東麓的寧夏平原上,那些在青草間成長的羊群有著自己的名字:灘羊。寧夏五寶中的“白寶”就是指灘羊皮做成的坎肩、馬褂、背心等。尤其是黃河東岸的鹽池縣灘羊,這些按當地人所說的“吃著甘草、喝著礦泉水”長大的灘羊,給鹽池縣贏得了“中國灘羊之鄉”的美譽。古人有“肥馬輕裘”之說,寧夏人經過長期的摸索,將1個月左右的灘羊羔皮制成二毛皮,薄如同厚紙,柔軟的外觀中帶有堅韌的質地,再采用民間工藝將二毛皮制成男女冬裝,壹件皮衣只有2-3斤重,倒提起來,能看見潔白的毛穗順次下垂,猶如梨花紛紛飄落。精制的皮衣如果養護得當,10年左右也毛不生絮、束不結氈。 賀蘭山自然資源豐富。山區富含優質煤炭,有石嘴山等10座大型礦區。另外還有磷灰巖、石英砂巖、灰巖、粘土巖等礦產,其中小滾鐘口生產的粘板巖質地細潤,清雅瑩柔,用它雕成的賀蘭石硯是寧夏“五寶”之壹。 煤炭 公元1272年,馬可·波羅穿越西夏舊地,他發現賀蘭山北部有壹種黑色的“會燃燒的石頭”,這就是賀蘭山的煤。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先後派出勘探隊深入賀蘭山地區普查找煤,發現賀蘭山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田有9層煤,礦區面積40余平方公裏,貯量約15億噸。汝箕溝的“太西煤”(因位於中國“煤都”太原以西而得名),以其“低灰、低硫、低磷”和“高發熱量、高比電阻、高機械強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塊煤回收率、高化學活性”的“三低六高”特性而被譽為世界“煤中之王”。“壹五”期間,中國把賀蘭山北部列為中國新開發的10個煤炭礦區之壹,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寧夏投資興建的第壹個煤炭工業基地。

賀蘭山區煤炭蘊藏量大,內蒙古和寧夏均建有許多大中型煤礦。所產的太西煤以煤質優良、燃燒無煙而遠銷海外。 2008年寧夏原煤產量、經濟效益、銷售收入、產值均創歷史最高紀錄,尤其是寧夏拳頭產品“太西烏金”創下每噸1750多元的價格記錄。 池鹽 賀蘭山西邊的鹽場是中國著名的池鹽生產區,吉蘭泰鹽場是中國湖鹽行業機械化程度最高、生產能力最大的企業。

漢代開始開發,西夏時,那裏的鹽成為西夏王朝和宋、遼交換帝國所需的銅鐵、絲綢、糧食的重要戰略物資。清代,這裏已經成為清朝13個大鹽場之壹,所產的鹽壹度曾遠銷到陜、甘、晉、寧等地。

大小58個鹽湖分布在賀蘭山西邊的沙漠中,儲藏量為11400萬噸的吉蘭泰鹽場是這些鹽湖中面積最大的。由於鹽湖處於賀蘭山北端的烏蘭布和沙漠、西邊的騰格裏沙漠和西北邊的巴丹吉林沙漠三面包圍中,距離烏蘭布和沙漠最近,所以有著“紅色公牛背上的白色騎士”之稱。早在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每年就需要800萬噸以上的食鹽,加上工業用鹽,中國年產鹽量必須達到2000萬噸以上才能保證整個國家的用鹽需求,而這800萬噸的1/10和2000萬噸的1/25就來自賀蘭山西側的吉蘭泰鹽場。

吉蘭泰鹽場和賀蘭山西側的察汗布魯克鹽池、雅布賴鹽池、和屯鹽池等8處鹽池壹起合稱為阿拉善鹽場。這些分布在賀蘭山下的鹽場中,吉蘭泰鹽場、通湖鹽池的鹽如雪壹般潔白,被稱為“白鹽”;察汗布魯克鹽池顏色微青,所產的鹽為“青鹽”;和屯鹽池和昭化鹽池的鹽色青微紅,叫“紅鹽”;梧桐海鹽池因為所產的鹽顏色發黑而被稱為“黑鹽”這些色澤不同的鹽,構成了中國鹽池中獨具自己特色的“鹽色博物館”。 賀蘭山名稱來源於古代的鮮卑賀蘭氏人曾居住於此。而鮮卑賀蘭氏源於古代部落賀蘭部(有說法賀蘭部本是古代匈奴部落之壹,後與鮮卑聯合)。賀蘭氏在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之後,融入漢族。

賀蘭山這個名稱,最早見於記載的是《隋書 趙仲卿傳》。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趙仲卿為攻打突厥而出賀蘭山。

有關賀蘭山名稱的來歷,自古就有“駁馬”和“賀賴”之說。“駁馬”之說來自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縣誌》:“山多樹林,青白望如駁馬,北人呼駁為賀蘭。”後世相沿其說,還引申出阿拉善山之說。“賀賴”之說,源自《晉書·四夷列傳》對匈奴“北狄”的記載:“其入居者有屠各種……賀賴種……凡19種。”

宋代歷史學家胡三省在《資治通鑒》註疏中說“蘭、賴語轉耳”。當代山西學者殷憲研究確證,賀賴是破多羅、破多蘭簡稱多蘭之名的口語音轉,又異譯為賀蘭等,均為鮮卑族支破多羅部族名和姓氏。據此,不僅矯正了“駁馬”之說的訛傳,更為賀蘭山得名提供了有力的實證。 賀蘭山明長城遺址。明朝時,來自賀蘭山西側、北側的韃靼在賀蘭山地區開始了和明朝的較量,導致明朝政府在寧夏北部大規模修築長城,並在寧夏建立了總鎮、衛、千戶所、屯堡等壹套完整而嚴密的軍事防禦系統。賀蘭山上的明長城見證了韃靼和明朝軍隊持續180多年的軍事紛爭。

中國的各個大山中,沒有壹座像賀蘭山那樣幾乎壹直處於承領戰爭的狀態中。

當中原地區進入信史時期後,賀蘭山壹帶仍然是遊牧民族的天堂,那些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族群,在水草豐茂的賀蘭山地區,過著屬於他們的生活。公元前272年,秦軍徹底擊潰了雄霸寧夏大地甚至西北大片土地的義渠戎後,壹些戰敗的部落紛紛北逃,賀蘭山地區納入秦帝國版圖,但後來,匈奴又趁秦王朝忙於統壹六國的戰爭,乘機占據了河套地區,賀蘭山就進入了壹個由匈奴人短暫占據的時期,直到秦始皇派遣蒙恬北逐匈奴,收復河南地(今河套地區)和賀蘭山壹帶。秦末,由於中原的內亂,賀蘭山地區再壹次被匈奴占據。

公元前127年,漢朝著名戰將衛青、李息率軍北上抗擊匈奴,再壹次將中原漢族政權的軍事力量延伸到賀蘭山地區。21年後,漢武帝分全國為13刺史部,下轄郡縣,其中在賀蘭山東麓設立了屬於北地郡管轄的廉縣(今寧夏平羅縣暖泉農場壹帶),這是漢族政權在賀蘭山地區設立的第壹個縣級行政建制,也標誌著賀蘭山開始走進漢朝政權的統治範圍。唐朝時,統治賀蘭山壹帶的少數民族先後是突厥、吐蕃和回紇。公元646年,唐太宗下令軍隊出擊突厥頡利可汗下屬的鐵勒人薛延陀,占據河西走廊壹帶的回紇人乘機和唐朝軍隊聯合進攻薛延陀,聯軍進駐到賀蘭山壹帶,這是繼漢朝後,中原政權的武裝力量700多年後再次進入到賀蘭山。

11世紀初到13世紀前半葉的200多年的時間裏,發生在賀蘭山的戰役基本在西夏人和遼國之間進行。西夏時期,賀蘭山就是西夏王朝的壹個大兵庫。由黨項人建立的西夏其實並不叫“西夏國”, 首領李元昊建國以後,他們對外稱為大夏國,對內叫“大白高國”。“大”是歷代王朝自尊的專稱,借以表示國家政權之神聖和至高無上之尊貴;“白高”,是因為黨項族最早居住在黃河上遊,黃河上遊處水色並不黃,自古就有“白河”之稱,黨項人自古也有尚白的傳統,為了表示他們對這個地區的留戀和崇拜,因此用國名來傳頌。“大白高國”的意思,就是祖先居住在白河上遊地區的民族建立的國家。在西夏國建立前兩年的公元1036年,李元昊就擁有50多萬兵力,駐守在賀蘭山壹帶的有5萬人,將全國十分之壹的兵力布置在這裏,足見賀蘭山的重要。

西夏後期,賀蘭山成了大白高國抵禦來自北方蒙古族鐵騎的壹個屏障,壹支支隱藏在賀蘭山深處的西夏騎兵,成了保衛帝國首都的精銳力量。公元1205年3月,成吉思汗第壹次帶領蒙古軍隊進攻西夏,攻破了西夏在賀蘭山西邊的軍事防線,後來,成吉思汗先後5次發動對西夏的戰爭,其中有4次將攻略目標指向賀蘭山,直接攻打駐防賀蘭山的西夏軍隊,賀蘭山成了蒙元、西夏兩個政權多次交鋒的見證。1227年8月,蒙古軍隊徹底攻占了中興府,從此,賀蘭山進入了元朝的統治範圍。

明朝建立後,國土邊防線大大收縮,寧夏是明廷的九邊重鎮,賀蘭山成了明朝政府在西北地區和蒙古殘余勢力中的瓦剌、韃靼之間的界山。整個明朝,也是瓦剌、韃靼常常突破賀蘭山和明朝軍隊征戰的時期,尤其是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自帶兵征討瓦剌,卻被瓦剌人俘虜。1455年,瓦剌首領在賀蘭山北邊的屬地被部下殺死,通過賀蘭山騷擾明朝長達87年的瓦剌部落軍事實力開始衰退;另壹支來自賀蘭山西側、北側的韃靼開始了在賀蘭山地區和明朝的較量。

清朝時,蒙古額魯特、和碩特等部開始在賀蘭山西邊屯牧,也結束了這裏長期的軍事局面,直到解放。隨著清朝疆域面積的擴大,賀蘭山東邊也不再有大的戰事,壹個相對寧靜的賀蘭山出現在了中國近現代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