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蘭達字母表,是16世紀方濟會修士為保存瑪雅文字系統所做的最廣泛的嘗試:
顯然,弗賴·德蘭達認為每壹個象形文字都對應壹個拉丁字母,而不知道象形音節系統是如何運作的。
很明顯,瑪雅文字不可能是音位的(也就是說,每個符號代表壹個音素),因為瑪雅手書使用了大約300個音素,這對於任何語言來說都是過多的。
它也不能是語素的(即每個符號代表壹個語素),因為語素的數量將會極大地減少任何語言的文本,只要那些瑪雅手稿是寫的。如果這個數字在語素中減少了,那麽在語素組合(單詞或短語)中更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麽這種可能性也被排除了。
在分析瑪雅文字時,可以註意到符號重復的百分比隨著文字長度的增加而增加。換句話說,隨著文本大小的增加,第壹次出現的符號數量會減少,但不會達到零,因為實際上在每個文本中都有可能找到新的符號。在象形文字書寫,另壹方面,由於信號代表的事實和情況,並且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讀,只要意思是保存下來,幾乎就有許多跡象表明需要的情況下表達,因此重復的比例往往會保持甚至跡象,不管多久的文本。因此,尤裏意識到這也不是像瑪雅文化學者之前認為的那樣是象形文字。
在文本中觀察到的符號數量更多地對應於壹個音節字母表,壹個符號通常代表壹個語素的兩個音素的組合(也可以代表壹個單壹的元音);然而,手稿中符號的數量比真實語言中兩個音素可能組合的最大數量多三分之壹。因此,瑪雅字母表必須是混合的,語素-音節;在它中,符號的壹部分代表音節,另壹部分代表語素。從字形中字素的數量來看,字素的組成不能超過5個。
這是瑪雅符號“可可”。“克諾羅佐夫是第壹個用這個系統破譯瑪雅文字的人。
總之,破譯瑪雅文字花了這麽長時間,因為德蘭達提供的“羅塞塔石碑”簡短而不準確(很多時候記錄的是表意文字而不是語音元素),因為系統本身是復雜的,結合了表意文字、語素和音節文字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