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刊《國際社會主義》2005年秋季號(總第108期)刊登了斯特凡?波羅斯特題為《德國左翼的崛起》的文章,針對2005年9月的德國大選中“勞動與社會公正--選舉替代”黨和民主社會主義黨聯合組成的競選聯盟“左翼黨”的勝利,分析了德國左翼政黨在未來可能面臨的困難處境。文章認為,20世紀70年代初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壹個重大的轉型時代,德國社民黨的經濟政策從施密特政府(1974-1982)的凱恩斯主義到施羅德政府(1998-2005)的社民黨版新自由主義都失敗了,德國社民黨由於失去可行的經濟政策而陷入深層危機,此時左翼黨派崛起,並提出以再分配和向富人征稅為核心的新政策,這種政策也不可能成功,因為這將遭到資本的反對,並且如果德國向富人征稅、維持福利而美國等國家繼續對富人減稅和維持低工資福利政策,那麽將影響到德國經濟的發動機--出口。作者認為,資本主義框架內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長波危機,而傳統的和新興的左翼政黨雖然在意識形態上對這場危機作了無數的闡釋和聲明,但它們同樣面臨著嚴峻挑戰,它們也缺少解決這場長波性質危機的可行的經濟政策和政治綱領。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危機的爆發
2005年1月1日,“哈茨IV”生效了。施羅德對於改革的主要看法是,改革將“大幅降低德國的失業率”。當2月3日德國公布最新失業數字時,施羅德的觀點也就在這壹天化為泡影。德國的失業人數自“二戰”以來首次超過500萬,占總勞動力的12.1,。這壹數字釋放的沖擊波震動全德上下。社民黨在壹個月之內失掉1萬名黨員。在壹次民意調查中,90,的人認為失業是德國的主要問題,只有17,的人相信政府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以前支持社民黨的大量選民轉而加入棄權者陣營,致使保守的基民盟在民調中的得票領先社民黨。但這壹點也不足為信——70,的人覺得基民盟政府不會使問題好轉。
“勞動與社會公正——選舉替代”(WASG)這壹組織繼續贏得支持,它在2004年底正式建黨,名為“勞動與社會公正”。黨員已超過5000人,1萬多人訂閱該黨發行的時事通訊,100多個分支機構相繼建立。各種民調顯示,如果“勞動與社會公正”黨參加2006年的選舉,11,的選民會把選票投給它,還有32,的選民會認真考慮對該黨的態度。社民黨的前支持者中有58,的人打算支持“勞動與社會公正”黨,57,的青年人(24歲以下)、60,的工人和70,的失業者也打算支持“勞動與社會公正”黨。
主要來自冶金工業工會(IG Metall)和服務業統壹工會(Verdi)的工會會員,通常是“勞動與社會公正”黨地方組織的骨幹。該黨的綱領草案實際是由供職於服務業統壹工會的經濟部門的工會會員起草的,草案反映了工會多年來堅持的但已遭社民黨放棄的政治立場。這只會激化潛藏在工會內部的鬥爭。施羅德的支持者們憑借紀律手段抑制工會內部新左翼日漸強大的影響力。投身於“勞動與社會公正”黨的工會全職工作者受到開除的威脅,並遭受擠壓。然而工會官僚階層內部的裂痕實在太深,無法阻止替代方案生根發芽。某些位列工會官員的要人,其中最突出者是服務業統壹工會的首腦弗蘭克?比西爾斯克,實際上鼓勵替代方案的形成,以迫使社民黨向左轉。同情“勞動與社會公正”黨的冶金工業工會的壹些地區領導人給予他們的工會全職工作者以時間來為“勞動與社會公正”黨工作。
北威州——德國人口最多的壹個州,而且是社民黨數十年的票倉——在5月份舉行選舉。社民黨領導層預料到失敗,而實際結果卻是壹次慘敗。得票率僅為37.1,,這是社民黨50年來最慘的失敗,也標誌著社民黨、綠黨聯合政府在州壹級最後壹個執政權的丟失。特別是社民黨失去了傳統的支持者,在工人和工會會員中的支持率減少9個百分點,在其以往的30至44歲之間的選民中的支持率減少8,。“勞動與社會公正”黨得18萬張選票,占總票數的2.2,,這次是“勞動與社會公正”首次參加選舉。這是“二戰”以來左翼政黨在北威州的最佳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