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自傳的版本實在太多了,當下這兩本和我最早看的譯本連章節排序的內容也是不壹樣的。在單位抽空看的第壹章,回來看中華書局的第二章,居然連不上。看國外的書,最麻煩的就是找譯本了,壹個好的和差的翻譯之間,連意思都能有反的,而且語言也是沒有按中國人的文字習慣,往往是晦澀難懂。我實在啃不動,讀不了英文原著,也不敢妄加評論譯文的好壞,完全憑感覺去看譯本。尤其是詩歌,不同的翻譯出來的感覺完全不同,好壞有時也是自我喜好。但大部頭的書,實在很考驗翻譯的功底。
但翻譯其實是個苦差事,堅持下來的都是英雄豪傑。好的翻譯為譯者自己拆臺,為讀者搭橋,好像把自己揉碎了重組。現在想起讀中學時,我的語文老師提到關於讀國外的書,我們讀到不忍釋卷的好書,譯者的功勞是最大的,他其實就是壹種再創造,而讀者只記得原書的作者,沒幾人記得譯者是誰。如果我們將來讀到這類好書,壹定要記下譯者的名字。我讀了多本書,卻也是在讀的時候看壹下譯者的名字,大都不認識,或者在翻譯圈有名,但在我看來名字也是很普通也不曾記得。老師說的這些話在今天陡然想起,有些汗顏。
我家裏這本譯本裏,就第壹章裏翻譯的富蘭克林給父母的碑文,我覺得沒有單位的那本珍藏本的譯文讀起來上口。在譯界,看來我們也不能迷信權威。我想是時候寫讀書筆記時把譯者也寫在書名作者的旁邊了。
很多時候我們會說,大家把英文學的棒棒的,那不需要譯者了,就是最好的。這些話也就是自己騙自己吧,有幾個人真正去自己讀英文原著呢?這個時代如果還有人像學者壹樣靜下心來認真翻譯並不是暢銷書的國外大部頭書,實在是令人敬佩的。我們多數時候挑剔譯本也到了比讀國內乏味的書更甚的地步,其實是我們自己讀不了英文原著的,對自己的挑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