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指的哪三元?歷史上都有誰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指的哪三元?歷史上都有誰連中三元?

我們都知道科舉制度是自隋唐到清末時期的官方考試制度,數千年來無數寒門子弟本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念擠破頭顱置身科舉都是為了通過考試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能夠高中進士者便能步入仕途,而?連中三元?者更是能夠光宗耀祖、平步青雲。那麽?連中三元?中的?三元?又指的是什麽呢?

所謂?連中三元?,是來自科舉考試,指考生連續考中?解元?、?會員?、?狀元?。

在科舉考試中,有著壹套規定的程序,以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完備成型為例,考生必須先通過地方主持的科舉考試如縣級的,即?童試?,通過者便成為?秀才?。

成為?秀才?之後,便資格參加省城舉辦的科舉考試:鄉試。在鄉試中入取的學員為?舉人?,而考取第壹名的考生則為?解元?。這便是連中三元中的第壹元。

在鄉試中通過後的舉人(包括解元)便又有資格參加更高壹級的考試:會試。之所以說他更高壹級,是因為他的考試地點在京城,同時考生為百裏挑壹的?舉人?,這些舉人在會試中考取通過後便稱為?貢生?,而第壹名則稱之為?會員?。這又是連中三元中的第二元。

在會試中考中的考生大致為三百名,這三百名考生將參加最後壹場也是最重要的壹場考試: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在殿試中幾百名考生經過篩選後錄取的則稱之為?進士?,需要說明的是,在古代能考中進士的已是相當了得,同時在殿試中又分為?三甲?,三甲中的第壹甲錄取名額只有三名,而第壹甲的第壹位則為?狀元?,也就是連中三元中的最後壹元。

值得壹提的是,即便是狀元,也不見得能夠連中三元,因為連中三元需要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同時考取第壹名。

那麽壹千多的科舉考試中有沒有連中三元的考生呢?這還真有!

這裏以文試為例,在壹千多年的科舉考試中,有18名考生曾連中三元。雖然這些考生不見得是名垂青史的大人物,但他們寒窗苦讀考取功名的精神完全值得我們去認識。

唐朝三名:崔元翰、武翊黃、張又新。

宋代六名:孫何、王曾、宋庠、楊寊、馮京、王巖叟。

遼代壹名:王棠。

金代壹名:孟宋獻。

元代壹名:王崇哲。

明代三名:黃觀、李騏、商輅。

清代三名:陳沆、錢棨、陳繼昌。

科舉考試在清末1905年廢除,新中國成立後,在1952年建立了?全國統壹高等學校招生制度?,時至今日,仍舊是無數考生改變命運的途徑,雖然沒有了科舉考試中的?鄉試會試殿試?,?解元會員狀元?之說,但同樣十分殘酷,比如考取名校?清華大學?,在幾百萬考生中只招取近3000人左右而已。那麽考取清華大學與連中三元哪個更難呢?

由於時代背景的原因,我們就以明代為例,隆慶四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大約為4萬人,連中三元者理論上為壹名,那麽它的概率為:0.0025%。而高考我們就以這幾年的平均來看,大約每年考生950萬,而錄取清華的考生大約3500人,那麽考中清華的概率為:0.036%

由此可見,單從概率來講,連中三元比考進清華要難許多,但是這還僅僅是理論上來講,因為實際上,並不是每次科舉考試都有連中三元者,即便是狀元,也不能保證在鄉試和會試中考得第壹名,而清華大學每年都有規定的招取人數!所以,從各方面分析,連中三元比考取清華大學要難得多。

其實無論科舉還是高考,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筆者也是曾是萬千考生中的壹員,深知寒窗苦讀之艱難,在此,筆者預祝今年的高考考生們能夠金榜題名,考取自己向往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