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佤族姑娘怎麽稱呼

佤族姑娘怎麽稱呼

阿佤姑娘。

佤族在2000年前就與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先民壹起居住在高黎貢山和瀾滄江地區。先秦時“百濮”的壹支。唐代稱“濮子蠻”,宋代稱“濮蠻”,明代稱“古剌”,清代稱“嘎剌”、“哈瓦”。他們自稱“佤”、“巴饒克” 、“阿佤”等,都有“住在山上的人”的意思。他們本來也生活在景棟,後被撣族征服,成為詔法的奴隸。

佤族民族學家趙明生提出了與傳統史籍相異的看法,他認為晉朝永昌郡的永壽城不僅僅作為壹個縣城,而是佤族在晉朝時所建的地方民族政權,可能是民間傳說的佤族古城。佤族是先秦時期“百濮”人的後裔。

佤族,中國少數民族之壹。現有人口35萬多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與漢、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錯雜居。

漢代以後,雲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在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東自景東、巍山,西至騰沖、梁河,南自鎮康,北至永平的鎮西地區。"濮人"可能是對居住在這壹帶的講佤崩語的各族先民的總稱。"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歷史文獻中"望蠻"、"望苴子"、"外喻"等名稱,與現在佤族的自稱"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稱“佤”、“巴饒克”、“布饒克”、“阿佤”、“阿臥”、“阿佤萊”、“勒佤”等。他稱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稱“哈喇”、“哈瓦”、“卡瓦”等,意為“住在山上的人”。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62年定名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巴饒克”、“阿佤”和“佤”三種方言。舊時的佤文是英國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的,比較粗糙。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為其創造了新文字。 佤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喜歡吃紅米,飲濃茶,食辣椒,嚼檳榔,喝水酒。住房以兩層竹樓為主。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男子多纏黑色包頭,著黑色短衣和寬腳褲。婦女服飾各地不壹,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無領無袖貫頭衣,下著筒裙,佩戴銀或竹篾制成的頭箍、項圈、項鏈、腰箍、手鐲等首飾。

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為主。少數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文學藝術豐富多彩,竹文化獨具特色。滄源崖畫享譽海內外。 佤族民間舞蹈:“木鼓舞”、“甩發舞”都是佤族的民間舞蹈,“木鼓舞”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比賽中獲獎。

在佤族地區普遍流傳著“司崗裏”的傳說。西盟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石洞,“裏”是出來,意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裏出來的。傳說從石洞裏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於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裏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視為“聖地”。而滄源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葫蘆”,“裏”是出來,意即人類從葫蘆裏出來的。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過自由戀愛締結的。結婚的年齡壹般在20歲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從十五六歲便可開始參加談情說愛的社交娛樂活動。這種戀愛活動,俗稱“串姑娘”。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