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大學 大夏大學是1924年由因學潮從廈門大學脫離出來的部分教師、學生在上海發起創辦了壹所私立大學。大夏以自強不息為校訓,倡導苦教、苦幹、苦學的三苦精神。馬君武、王伯群、歐元懷先後擔任大夏大學校長。郭沫若、田漢、李石岑、邵力子、曾昭掄、艾偉、邵家麟、吳澤霖、王蘧常、馬宗榮、夏元瑮、謝六逸、吳澤、周昌壽、姚雪垠等著名學者曾在大夏大學任教。
大夏大學***辦學27年,先後就讀的學生近20000名,完成學業畢業者6000余人。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劉思職、郭大力、周揚、陳子元、胡和生、李瑞麟、劉伯裏、王元化、馬承源、陳旭麓、孫亢曾、陳伯吹、任溶溶、戈寶權、陳鯉庭、吳亮平、馮白駒、杜星垣、葉公琦、華聯奎、徐惟誠等曾在大夏大學就讀。
光華大學 光華大學創辦於1925年。當時上海聖約翰大學及附中師生,為聲援五卅運動,與校方激烈沖突,集體宣誓離校後創辦了中國人自己的大學——私立光華大學。光華大學以 培養高尚人格,激發國家觀念為宗旨,提倡讀書運動與愛國運動並進。張壽鏞、朱經農、廖世承先後擔任光華大學校長,並延聘呂思勉、錢基博、胡適、錢鐘書、徐誌摩、朱公謹、容啟兆、張歆海、顏任光、謝霖、蔣維喬、韓湘眉、潘光旦、周煦良、羅隆基、王造時、章乃器等著名學者執教。
光華大學建校26載,曾入校就讀的學生***14000余人,畢業生總計4000余人,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張青蓮、鄧拓、林華、周有光、張芝聯、楊寬、周而復、田間、穆時英、趙家璧、儲安平、汪道涵等曾求學光華。 1951年7月17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宣布,經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準,成立華東師範大學。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的文、理、教育學科成為新校基礎。8、9月間,同濟大學動物系、植物系,復旦大學教育系,滬江大學音樂系以及東亞體育專科學校陸續並入華東師範大學。10月16日,學校舉行成立暨開學典禮,正式宣布華東師範大學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孟憲承兼任校長,孫陶林、廖世承為副校長。剛建校時學校設有教育、中文、外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音樂、體育等11個系。建校之初,全校***有教職工338人,其中教師131人,學生1032人,其中各校並入學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個班上課。
1952年,聖約翰大學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浙江大學地理系,滬江大學教育系,大同大學教育系,震旦大學教育系先後並入學校,又從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滬江大學、大同大學等校調入多名教師。之後,江蘇師範學院音樂專業、上海第二師範學院地理系分別於1953年、1958年並入華東師範大學。同年學校成立了研究部,推進科學研究。
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舉辦多個專業的研究生班。
1955年1月,出版《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繼1952年7月創辦《華東師大》校刊後,提高了教學及教育科研的實力。 1952年起,為適應初級中學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師資的情況,學校較大規模地舉辦了壹系列的專修班。
1956年起,在江蘇、浙江兩省鐵路沿線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與此同時,學校擴招成人教育的專業與人數,成立半工半讀師範學院。
1957年9月,教育部同意華東師範大學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這是國家教育部批準的第壹次全國18個研究室中的2個,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國以後建立的第壹個人口研究機構。
1958年,學校通過科研開辟了壹些新的學科分支和課程,新建了壹批專業和專門化教學小組。
1958年起,學校又陸續建立了教育科學研究室和電子學、原子物理、固體物理、光學等壹大批理科研究室及壹些專業實驗室,廣泛深入地開展學術研究活動。
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養由舉辦二年制研究生班改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1959年3月22日,華東師範大學被中***中央確定為全國十六所重點高等學校之壹。
1960年,從59級起各專業學制均改為五年,並壹直執行到1966年。
1960年10月23日,學校成立第壹個研究所——教育科學研究所。
1964年,教育部舉辦全國四新展覽會,該校紅外分光光度計、寬譜線核磁***振波譜儀、自旋回波核磁***振波譜儀和核四極***振波譜儀等四項研究成果獲得三等獎,在全國師範院校中居領先地位。
1965年,還招收首批來自越南的留學生210多名,開始了留學生教育工作。至1966年,全校教職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學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歷史、外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等10個系,13個專業,***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15000余人。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國高等教育遭到嚴重破壞。自1966年到1969年,華東師範大學連續4年沒有招生,1970年開始恢復招生,但規模很小。
1972年5月,學校受文革影響與上海師範學院、上海半工半讀師範學院、上海教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校合並,改名為上海師範大學。
“文革”期間,學校的科研工作遭到嚴重摧殘,但不少科技人員,出於對事業的高度責任心,克服了種種困難,繼續對壹些基礎問題及生產建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因而也取得了壹批科研成果,如1970年,華東師範大學“671”科研組,在國際上首先從海水中提取到30克鈾,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評價;1971年,光學組建立在國內居領先水平的管道氣體傳輸模擬實驗室;河口海岸研究組為金山石化總廠壹期工程的油碼頭選址提供了方案,等等。 粉碎“四人幫”後,中國高等教育事業重新步入正軌。從1977年起,全國恢復了高校統壹招生考試制度,華東師範大學開始恢復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78年,學校再次被確認為全國重點大學,恢復招收研究生。
1978年,上海師範學院、上海教育學院和上海體育學院相繼復校。
1979年,學校創辦夜大學。
1980年7月,經教育部批準恢復華東師範大學校名。
1980年8月8日,華東師範大學被列為聯合國援助的20所重點大學之壹。
1984年9月,該校成立科技開發公司(1990年發展成為科技開發總公司),開始了學校科研成果的社會轉化工作及科技產業的開發工作。
1981年12月30日,華東師範大學成為中國首批博士和碩士授予單位,12個專業有權授予博士學位,51個專業有權授予碩士學位。數學系研究生王建磐是華東師範大學培養的第壹名博士,也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第壹批18位博士之壹。
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成立了研究生院(試辦)。
1993年初,學校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院為實體的管理體制,以學院為單位開展了專業、學科建設和改造,以後又采取多種形式,創辦了多種二級學院。
1996年,學校參與了上海市師範結構調整,構建基礎教育教師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壹體化的辦學體系。
1996年4月,學校通過國家“211工程”預審。
1997年5月20日,國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建華東師範大學。
1997年12月,上海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並入學校,成立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
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學院、上海第二教育學院並入學校,以後又重新組建了繼續教育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
1999年6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喬登江到華東師大物理系工作,成為學校第壹位院士。
1999年12月,河口海岸研究所陳吉余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學校第壹位當選院士的教師。
2001年,學校成為中國24所首批公***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試點高校。
2002年,根據上海市高校布局結構調整的戰略部署,學校啟動閔行校區規劃建設。
2006年,學校主體搬遷到閔行校區,形成了“壹校兩區、聯動發展”的辦學格局。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決定重點***建華東師大,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
2007年,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實驗室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學校科技園升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
2007年9月,華東師範大學孟憲承書院成立。
2008年,成為首批獲得開設MBA教育的師範院校;國家漢辦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在學校成立。
2011年3月,學校攜手紐約大學***建的上海紐約大學在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奠基。
2013年3月,華東師範大學開放教育學院成立。
2013年9月20日,華東師範大學校友會成立大會在中山北路校區科學會堂舉行,海內外校友300余人(包括大夏大學、光華大學、聖約翰大學校友代表)出席成立大會。
2014年,學校首設教學貢獻獎。
2014年10月16日,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成立。
2016年3月21日,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奉賢區中心醫院轉化醫學聯合研究中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