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文的文言文意思

文的文言文意思

1. “文”在古文裏的意思

◎ 文 wén 〈名〉 (1) (象形。

甲骨文此字象紋理縱橫交錯形。“文”是漢字的壹個部首。

本義:花紋;紋理) (2) 同本義 [figure;veins] 文,錯畫也。象交文。

今字作紋。——《說文》 五章以奉五色。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註:“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黼。”

美於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

——《韓非子·十過》 織文鳥章,白旆央央。——《詩·小雅·六月》 斑文小魚。

——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3) 又如:文駕(彩車);文斑(雜色的斑紋);文旆(有文彩的旗幟);文繡(繡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刺花圖案);文織(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文鱗(魚鱗形花紋) (4) 字,文字(“文”,在先秦時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別講,“文”指獨體字;“字”指合體字。

籠統地說,都泛指文字) [character] 飾以篆文。——《後漢書·張衡傳》 分文析字。

——《漢書·劉歆傳》 夫文,止戈為武。——《左傳·宣公十二年》 距洞數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文曰“天啟壬戌秋日”。——明· 魏學洢《核舟記》 文曰“初平山尺”。

(5) 又如:甲骨文;金文;漢文;英文;文跡(文字所記載的事跡);文書爻(有關文字、文憑之類的卦象);文異(文字相異);文軌(文字和車軌);文獄(文字獄);文錢(錢。因錢有文字,故稱);文狀(字據,軍令狀);文引(通行證;路憑);文定(定婚) (6) 文章(遣造的詞句叫做“文”,結構段落叫做 “章”) [literary position]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

——《孟子·萬章上》 好古文。——唐· 韓愈《師說》 屬予作文以記之。

——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 能述以文。——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摘其詩文。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7) 又如:文價(文章的聲譽);文魔(書呆子);文會(舊時讀書人為了準備應試,在壹起寫文章、互相觀摩的集會);文移(舊時官府文書的代稱);文雄(擅長寫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義(文章的義理);文情(文章的詞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這篇文章);作文(寫文章;學習練習所寫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價(文章的聲價);文什(文章與詩篇) (8) 美德;文德 [virtue] 聖雲繼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懷詩壹首》 (9) 又如:文丈(對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稱);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與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寫文章的道德);文薄(謂文德淺薄);文昭(文德昭著) (10) 文才;才華。

亦謂有文才,有才華 [literary talent] 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11) 又如:文業(才學);文英(文才出眾的人);文采風流(橫溢的才華與瀟灑的風度);文郎(有才華的青少年);文彥(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殘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華) (12) 文獻,經典;韻文 [document;classics;verse] 儒以文亂法。

——《韓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舊文而 *** 鑿。——《說文解字·敘》 (13) 辭詞句。

亦指文字記載 [writings;record]。如:文幾(舊時書信中開頭常用的套語。

意為將書信呈獻於幾前);文倒(文句顛倒);文過其實(文辭浮誇,不切實際);文義(文辭);文辭(言詞動聽的辭令);文繡(辭藻華麗) (14) 自然界的某些現象 [natural phenomenon] 經緯天地曰文。——《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15) 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變化的跡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16) 文治;文事;文職。

與“武”相對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civilian post] 文能取勝。——《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文不能取勝。

文武並用。——唐·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17) 又如:文臣,文吏(文職官吏);文席(教書先生的幾席);文品(文官的品階);文帥(文職官員出任或兼領統帥);文烈(文治顯赫);文員(文職吏員);文階(文職官階);文道(文治之道);文業(文事);文僚(文職官吏) (18) 法令條文 [articles of decree] 而刀筆吏專深文巧詆,陷人於罪。

——《史記·汲黯列傳》 (19) 又如:文劾(根據律令彈劾);文法吏(通曉法令、執法嚴峻的官吏);文丈(規矩;制度);文移(官府文書);文牓(布告;文告);文憲(禮法;法制) (20) 文言。古代散文文體之壹;別於白話的古漢語書面語 [literary language]。

如:半文半白;文語;文白(文言文和白話文) (21) 文教;禮節儀式 [rites] 則修文德。——《論語·季氏》 (22) 又如:文丈(崇尚禮文儀節);文俗(拘守禮法而安於習俗);文致(指禮樂);文貌(禮文儀節);文緒(文教禮樂之事);文儀(禮節儀式) (23) 指表現形式;外表 [form;appearance]。

如:文服(表面服從);文榜(告示、布告之類);文誥(誥令) (24) 指鼓樂,泛指曲調 [music;tune]。如:文曲(指樂曲);文始(舞樂名) (25) 謚號,謚法:勤學好問叫文 [study deligently] 何以謂之文。

——《論語》 是以謂之文。 (26) 姓 詞性。

2. “文”在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

1.事物錯綜復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燦若~錦.2.刺畫花紋:身. 3.記錄語言的符號:字;~盲;以~害辭. 4.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憑.藝.體.典.苑.獻(指有歷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采(a.文辭、文藝方面的才華;b.錯雜艷麗的色彩). 5.人類勞動成果的總結:化.物. 6.自然界的某些現象:.. 7.舊時指禮節儀式:.縟節(過多的禮節儀式). 8.文華辭采,與“質”、“情”相對:質彬彬. 9.溫和:火.靜.雅. 10.指非軍事的:職.治武功(指禮樂教化和軍事功績). 11.指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552~言.白間雜. 12.專指社會科學:科. 13.掩飾:過飾非. 14.量詞,指舊時小銅錢:不名. 15.姓. 16. 皇帝謚號,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湣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如漢文帝.。

3. 文在文言文當中的意思

文 wén(1)用於舊時的銅錢。

如:壹文錢(2)用於計算紡織物五扶為壹首,五首成壹文。――《後漢書》wén(1)在肌膚上刺畫花紋或圖案 [tatto (the skin)]被發文身。

――《禮記·王制》。註:“謂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繡有恒。――《禮記·月令》(2)又如:文筆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藝人);文身斷發(古代荊楚、南越壹帶的習俗。

身刺花紋,截短頭發,以為可避水中蛟龍的傷害。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3623666後常以指落後地區的民俗);文木(刻鏤以文采之木)(3)修飾;文飾 [cover up]身將隱,焉用文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飾邪說,文奸言,以梟亂天下。

――《荀子·非十二子》(4)又如:文過飾非;文致(粉飾;掩飾);文冢(埋葬文稿之處)(5)裝飾 [decorate]舍其文軒。――《墨子·公輸》此猶文奸。

文車二駟。――明·歸有光《項脊軒誌》文馬四百匹。

――《史記·宋世家》若將比予文木邪。――《莊子·人間世》(6)又如:文巧(文飾巧辯);文竿(以翠羽為飾之竿);文舫(裝飾華麗的遊艇);文飾(彩飾);文榭(飾以彩畫的臺榭);文舟,文艘(裝飾華麗的船);文劍(裝飾華麗的劍);文輿(飾以彩繪的車)(7)撰寫文章 [write]。

如:文匠(寫文章的大家);文禍(因寫文章而招來的災禍);文雄,文傑(指文豪)。

4. “文”在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

1.事物錯綜復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燦若~錦。

2.刺畫花紋:~身。 3.記錄語言的符號:~字;~盲;以~害辭。

4.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憑。~藝。

~體。~典。

~苑。~獻(指有歷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

~采(a.文辭、文藝方面的才華;b.錯雜艷麗的色彩)。 5.人類勞動成果的總結:~化。

~物。 6.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

水~。 7.舊時指禮節儀式:虛~。

繁~縟節(過多的禮節儀式)。 8.文華辭采,與“質”、“情”相對:~質彬彬。

9.溫和:~火。~靜。

~雅。 10.指非軍事的:~職。

~治武功(指禮樂教化和軍事功績)。 11.指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552~言。

~白間雜。 12.專指社會科學:~科。

13.掩飾:~過飾非。 14.量詞,指舊時小銅錢:壹~不名。

15.姓。 16. 皇帝謚號,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湣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如漢文帝。

5. 解釋下列文言文的意思,1、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2、

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壹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壹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壹段記載,壹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裏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壹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壹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壹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6. 語文的“文”到底是什麽意思

語文的“文”意思是:文學;語言的書面形式。

語文:[ yǔ wén ]

解釋:語文和文學的簡稱。

如:語文程度包括閱讀和寫作等能力。

文的基本解釋:

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

2、文章:散文。

3、文言:半文半白。

4、指文科:文理分科。

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

6、柔和;不猛烈:文弱。

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

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

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

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

11、量詞。用於舊時的銅錢:壹文不值。

擴展資料:

字形演變:

說文解字:

白話版《說文解字》:文,交錯的筆畫。象交叉的紋案。所有與文相關的字,都采用“文”作邊旁。造字本義:名詞,遠古時代刻畫在巖壁、甲骨上的圖畫性表義符號,即最早的象形漢字。

相關詞匯解釋:

1、文本[wén běn]

文件的某種本子(多就文字、措辭而言),也指某種文件:這個文件有中、英、法三種文本。

2、作文[zuò wén]

寫文章(多指學生練習寫作):作文比賽。

3、課文[kè wén]

教科書中的正文(區別於註釋和習題等):朗讀課文。

4、文化[wén huà]

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5、文字[wén zì]

語言的書寫符號。它是人類最重要的輔助語言的工具。擴大了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際功用,對人類文明起很大的促進作用。

7.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麽

第壹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8.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麽

1.定義: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2.特點: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3.結構: (1)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陳勝是陽城人。

②"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將項燕。 ④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 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

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 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

2)."為""為……所"表被動。 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

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

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

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

"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風。" "美哉,我少年中國。

" [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② 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裏,(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壹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

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

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固定結構 1)、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與、得無……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之戰》) ③與不 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