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布局”又稱“橋梁式布局”。與傳統的重視守角的“星小目布局”相比,它的特點是不守角而守邊,步伐快速,便於搶先占據全局各處的戰略要點,便於黑方運用先行之利主動挑起戰鬥。它的弱點是由於角部空虛,較難防範對手的滲透,不利於取實地。總的來講,“中國流布局”是壹種戰鬥型布局,比較適合大多數中國棋手的技術風格。
那麽,黑子的這種布局為什麽會被冠以“中國流布局”的名稱呢?
原來,這種求戰型布局的運用起始於中國棋手。早在1963年當時棋手陳祖德就與到訪的日本棋手比賽中試過這種布局,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後呢陳祖德繼續在比賽中是不是的運用此布局,戰績相當理想。1965年中國代表團訪問日本,陳祖德與隊員壹起,凡是乙方持黑子的場合,不管對手是誰,前三部采用這種橋梁式布局起手。日本記者看到中國棋手都運用這種前所未有的布局,就在新聞裏把這種布局稱之為“中國流布局”。從此,“中國流布局”這三個字成了棋壇公認術語。
隨著圍棋理論的不斷進步,許多日本棋手也逐步發現“中國流布局”的優越之處。70年代中期日本壹流棋星加藤正夫開始大量使用“中國流布局”結果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此後其他日本棋手也紛紛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