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壹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槃的程度。涅槃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
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佛之菩提
編輯
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
(壹)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凈,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
菩提形象(3張)
(四)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系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壹切智),故稱出到菩提。
(五)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
以上合稱五種菩提。又法華經論卷下於佛之法、報、應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報佛菩提(報身菩提)與應佛菩提(應身菩提)等三種菩提。
大乘義章卷十八區分無上菩提為方便菩提與性凈菩提兩種。此外,三菩提亦為天臺宗之十種三法之壹,即:
(壹)實相菩提,又作無上菩提。悟實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實智菩提,又作清凈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眾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無別
據往生凈土論載,遠離:(壹)執著自我,(二)不欲令壹切眾生得安穩,(三)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種與菩提門相違之法。稱為三遠離心或三種離菩提障。同書又列舉三清凈心:(壹)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染清凈心),(二)除眾生苦而令其安樂(安清凈心),(三)令眾生赴菩提而予其永遠之樂(樂清凈心)。是為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之心。以上皆須依賴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門始可令遠離或生起。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作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作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菩提心。順趣菩提三十七種之行品,稱菩提分法。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菩提場,其道場樹稱菩提樹。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稱為增上菩提。結講念佛,廣祈眾生增進佛道,稱為菩提講。檀那所屬之寺院,稱為菩提寺、菩提所。[菩薩地持經卷三無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二、菩提心經卷壹、舊華嚴經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華嚴經卷七十、維摩經卷上、大寶積經卷壹、卷二十七、大智度論卷四十四、成唯識論卷壹]
(請參閱《佛學大詞典 》)
附:菩提《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術語)Bodhi,舊譯為道,新譯為覺。道者通義,覺者覺悟之義。然所通所覺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斷煩惱障而證涅槃之壹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壹切有為之諸法,斷所知障而知諸法之壹切種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於此二者,故謂之大菩提。智度論四曰:‘菩提名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無上智慧。’註維摩經曰:‘肇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菩提者,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止觀壹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稱道。’大乘義章十八曰:‘菩提胡語,此翻名道。果德圓通,名之為道。’安樂集上曰:‘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唯識述記壹本曰:‘梵雲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古雲菩提道者非也。’
菩提(梵bodhi,巴bodhi,藏byan%-chub)《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指開悟的智慧。梵語bodhi,系從有‘知’或‘覺’之義的動詞budh轉化而來的名詞,意譯智慧、知、覺。舊譯又翻為道。《大智度論》卷四十四雲(大正25·380b)︰‘天竺語法,眾字和合成語,眾語和合成句,如菩為壹字,提為壹字,是二不合則無語,若和合名為菩提,秦言無上智慧。’《無量壽經》卷上等,稱無上菩提為無上道;《大乘義章》卷十八依果德圓通之義,將菩提翻為道。然而,《成唯識論述記》卷壹(本)雲(大正43·235c)︰‘言正解者,正覺異號。梵雲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末伽言道,遊履義故。古雲菩提道者非也。’ 菩提為佛教的根本理念。佛教主要即在說明菩提之內容,及證取菩提的實踐修行方法。佛教的禮拜對象,即為獲得菩提的覺者,即佛陀。佛陀所覺悟的菩提,其內容是諸法皆空,即所謂壹切萬有皆無實體的真理。然而從覺悟諸法皆空的覺者而言,萬有乃超越有、空之實在本身,故為諸法實相。依佛教的發展階段來說,系從否定的覺到肯定的覺;約略而言,否定的覺即是小乘佛教,肯定的覺為大乘佛教。對此,《大智度論》等書曾揭三種菩提、五種菩提之說。 由於聖者可分三類,故菩提亦有三種。(1)聲聞(阿羅漢)所得的聲聞菩提(阿羅漢菩提);(2)獨覺所得的獨覺菩提;(3)佛所得的佛菩提。此中,前二種菩提系唯斷煩惱障而得之菩提;而佛菩提則壹並斷除煩惱、所知二障而悟得者,乃究極而無勝之者,又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無上正等菩提、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正等菩提、等正覺、正覺等、無上菩提、無上道。又,聲聞菩提系依師之指導,經三生修行而得;獨覺菩提系為求自利,無師指導,經百大劫修行而得;佛菩提乃願自利、利他,且不依師,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而得。 對於此三種菩提,後世曾有種種解釋。如《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五謂以上智觀察緣性稱為佛菩提,若以中智觀察緣性稱為獨覺菩提,以下智觀察緣性稱為聲聞菩提。《顯揚聖教論》卷七則約種性等五種加以分別,其文雲(大正31·516b)︰ ‘菩提五種分別者,(壹)種性,(二)方便,(三)時,(四)證覺,(五)解脫。種性者,聲聞菩提依鈍根種性,獨覺菩提依中根種性,無上正等菩提依利根種性。方便者,聲聞菩提由行六處善巧方便,獨覺菩提由多分行甚深緣起善巧方便,無上正等菩提由五明處善巧方便。時者,聲聞菩提極少三生修行而得,獨覺菩提由百大劫修行而得,無上正等菩提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而得。證覺者,聲聞菩提由師證覺,獨覺菩提唯誓自利無師證覺,無上正等菩提自利利他無師證覺。解脫者,聲聞菩提、獨覺菩提所證轉依,解脫煩惱障、解脫身攝;無上正等菩提所證轉依,解脫壹切煩惱障及所知障,解脫身攝及法身攝。’
《法華經論》卷下謂佛菩提有應佛、報佛、法佛三種菩提,伽耶成道名為應佛菩提,十地行滿而得常涅槃證名為報佛菩提,如來藏性凈涅槃名為法佛菩提。《大乘義章》卷十八〈無上菩提義〉中,認為無上菩提有方便菩提、性凈菩提二種。又,有關無上菩提之體性,《菩薩地持經》卷三〈無上菩提品〉謂以二種斷、二種智,及清凈智、壹切智、無礙智,並百四十不***佛法等為其體,具七無上,於壹切菩提為最上,故名無上菩提。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為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為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單稱菩提心。順趣菩提之三十七種行品,稱為菩提分法。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或菩提場;其道場樹稱為菩提樹。其他,日本有所謂增上菩提與菩提講。前者指祈祖先成佛而修冥福,後者指結講念佛而廣祈眾生增進佛道。 ◎附︰印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摘錄自《般若經講記》) 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所分的兩個階段。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壹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壹直到佛果,這壹階段主要為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余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般若即菩提,約菩提說︰此二道即五種菩提。(1)發心菩提︰凡夫於生死中,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為發心菩提。(2)伏心菩提︰發心以後,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為伏心菩提。(3)明心菩提︰折伏粗煩惱後,進而切實修習止觀,斷壹切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所以名為明心菩提。這三種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聖的三階,是般若道。這時,雖得聖果,還沒有圓滿,須繼續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說,是證悟;望後方便道說,是發心。前發心菩提,是發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發勝義菩提心。悟到壹切法本清凈,本來涅槃,名得真菩提心。(4)出到菩提︰發勝義菩提心,得無生忍,以後即修方便道,莊嚴佛國,成熟眾生;漸漸地出離三界,到達究竟佛果,所以名為出到菩提。(5)究竟菩提︰斷煩惱習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圓滿證得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二道各有三階,綜合凡五種菩提,總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 [參考資料]《解夏經》;《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二、卷二十四、卷二十六;《維摩經》卷上;《大智度論》卷四;《俱舍論》卷二十五;《成唯識論》卷壹;《摩訶止觀》卷壹(上);Har Dayal《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t Sanskrit Li terature》。
宗教淵源
編輯
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壹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壹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征。中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著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采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中國訪問,帶來壹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中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護,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壯,枝葉茂盛。每當國內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就會被請出來,接受高僧們的頂禮朝拜。
“文革” 動亂期間,植物園被冠以“封資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銷,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並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後,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後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才最終把它找回來。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似乎象征著“和平***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永存。
內容引申
編輯
菩提祖師
《西遊記》裏孫悟空的師傅——菩提祖師,是壹個世外神仙。由於孫悟空在三星洞裏修了7年道,習了3年武就把靈宵寶殿揭了個底朝天,因此有很多人對他的師傅菩提祖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那麽此人究竟是誰?在《西遊記》中就連壹點線索都沒有留下嗎?答案是否定的。
菩提祖師隱居在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靈臺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靈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們合起來就是:“天上靈山”。而我們知道如來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賀洲“天竺靈山”的大雷音寺內。這兩座山名如此相像,這真的是巧合嗎?菩提祖師與如來佛祖會不會有什麽關聯?當孫悟空第壹次見到菩提祖師時,吳承恩是這樣描繪的:“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臺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臺下。果然是: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見《西遊記》第壹回)。可見,菩提祖師也是西方的壹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征。難道這就意味著菩提祖師是佛非道嗎?如果他是佛,那他為什麽對道教文化了如指掌呢?如果他是道,為什麽又有“西方妙相祖菩提”之說呢?
佛已經超越了六道輪回,既然是佛,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不明了的。化身無量無邊,去度眾生。慈航道人不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嗎?佛度人不壹定是以佛的身份,可以是出家,可以是在家,可以化身男子,可以化身女人。總之,度人是講善巧方便的。
菩提子
菩提(2張)
菩提子乃西藏語bo-di-ci之果,而非指菩提樹之果實,產於雪山附近。其樹屬壹年生草本,春天生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花,呈穗狀;夏秋之間結實,圓而色白,有堅殼,如琺瑯質,俗用為念佛之數珠,故稱菩提子。
菩提子木本者為其別種,中國唯天臺山有之,稱為天臺菩提。又於本草綱目無患子條中,舉出無患子之七種異名,其中之壹即稱菩提子。校量數珠功德經(大壹七·七二七中):‘若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誦壹遍,其福無量。’
其實,菩提子並非菩提樹所結的果實,而是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木本者為其別種,而現今,菩提早已是壹個通稱了,代表著“覺悟‘的含義。《大唐西域記》雲: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而以菩提來命名的佛珠質料,總計有三十多個品種。這其中有依產地來命名的,如天臺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紋理來命名的,如星月菩提、鳳眼菩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