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奉天落子”在上海演出時,正式開始使用“評劇”這壹名稱,寓“評古論今”之意。
新中國成立後,評劇進入了新的繁榮時期,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壹個大劇種。隨著社會的發展,評劇也進行了改革,劇目表現題材範圍的開拓和男演員迅速崛起是變革的顯著標誌。
評劇的藝術特點也日趨鮮明: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話。表現時代生活氣息濃郁,具有親切的民間風味,形式活潑、自由,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韓少雲在評劇《小女婿》中扮演楊香草(左壹)
“奉天落子”發展階段在評劇史中占有位置,其誕生地沈陽自然具有深厚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初期,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鑫艷玲從沈陽的舞臺上出發,風靡全國,被稱為“沈陽評劇四大名旦”,乃至最終形成的“韓、花、筱”三大評劇流派藝術,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韓少雲和她的“小河流水”韓少雲(1931—2003)原名王守貞。河北省山海關人。九歲時加入“三合班”(京、評、梆),專工評劇旦行。1951年入東北戲曲研究院實驗評劇團任主任。曾先後受教於評劇前輩劉子熙、金開芳門下。剛入道時深受白玉霜、喜彩蓮評劇藝術風格的影響,又非常崇尚愛蓮君、劉翠霞的落子藝術。自上世紀50年代起,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她主演的《小女婿》(飾演楊香草)壹劇紅遍大江南北。
花淑蘭在評劇《茶瓶計》中扮演春紅
韓少雲的唱腔多彩多姿,在繼承了傳統戲劇唱腔程式基礎上獨辟蹊徑,創作了《小女婿》中“小河流水”評劇音樂經典唱段——第壹句“小河流水呀還是嘩啦啦地響”的唱腔,她借鑒了傳統劇《花為媒》裏“下來了八五(哇)壹十三層”壹句加以改造而成。“小河流水呀”半句出現了小波浪的感覺,“嘩啦啦地響”後半句出現了起伏的旋律,優美動聽。第二句“河邊的柳樹還是(還是)那麽樣的彎”,用了兩個“還是”,然後在“彎”字後用壹個小腔修飾,表現了楊香草既有影子依舊的感覺,又有“景物依舊人不在”的痛苦復雜心情。第三句“那壹天薅草回來天色晚”,曲調簡單,含意深刻。表現了回想起幾天前她和田喜哥同時同地幸福會面的心情。第四句“滿天的彩霞太陽下了山”,也是從唱腔中借鑒過來的。既有東北民歌小調的地方韻味,又形成了新的壹套唱腔。
韓少雲的唱腔有三絕:“字清、腔純、板正”,加上甜美的音色、清晰的吐字和別具特色“嬌”嫩的顎音,演唱的“疙瘩腔”別具壹格。表演和唱腔渾然壹體,形成了總體的藝術風格,被稱之為“韓派”。上世紀60年代,韓少雲的藝術又進入新的高峰,演出了許多現代戲。六十余年的舞臺生涯,她上演了二百余出劇目。主要代表劇目有《小女婿》《楊三姐告狀》《洪湖赤衛隊》《江姐》《杜鵑山》《人面桃花》等。韓少雲的傳人主要有:著名演員宋麗、楊小彥、劉虹、胡桂秋、周丹等。
花淑蘭把《茶瓶計》演絕了花淑蘭(1929—2005)原名葛淑蘭。河北唐山人。八歲隨母親劉玉芳(評劇藝人)學戲,十二歲開始在唐山、秦皇島、天津等地演出。十四歲拜劉子熙為師,深受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劉翠霞唱腔風格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色。1945年,她在張家口參加《血淚仇》《白毛女》《夫妻識字》《兄妹開荒》等現代戲的演出。1954年,她隨錦州評劇院調到沈陽為遼寧評劇院二團,後為沈陽評劇院主演兼副院長。她壹生中演了許許多多戲,有幾出戲是保留劇目,其中《茶瓶計》壹演就是五十年,讓她演絕了。大幕拉開,花淑蘭扮演的春紅走上臺來,這個俏麗而活潑、天真而善良的丫環頓時讓人眼前壹亮。花淑蘭在“聞喜”“窺婿”兩場戲中邊舞邊唱,充分利用她的唱功、圓場功和優美的身段表演,將人物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花淑蘭生前曾介紹:當年她練跑圓場時,先是用膝蓋的兩腿中間夾著笤帚跑,後來是夾著細竹竿跑,練小碎步時夾的笤帚和竹竿不許掉。如果步子跑大了,笤帚或竹竿就掉了。這樣越跑越快,越練越好。如氣兒在空中飄,像魚兒在水裏遊,似鳥兒在雲中翔。
花淑蘭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壹方面繼承前輩的傳統藝術,博采眾長,另壹方面,廣泛吸取京劇、梆子、大鼓等劇種、曲種的藝術營養加以融化,進行發展和創新,創造出“高遏行雲,低逐流水”的花派唱腔。她嗓音清脆甜亮,音質純凈,唱腔高亢挺拔。人們贊譽她的演唱有“三高”即:“弦高、腔高、音高起唱”。她享有“金嗓”“戲曲的美聲”“花腔女高音”的美稱。六十多年的舞臺實踐中,演出大小劇目二百多出,主要代表作有《白毛女》《茶瓶計》《瓊花》《謝瑤環》《花木蘭從軍》《誌願軍的未婚妻》等。她熱心傳授技藝,各地弟子四十余人,主要有:馮玉萍、王鎮之、吳丹陽、徐蘊玉、張麗華、鄭桂芳等。可謂“壹代棟梁木,滿園桃李花”。
筱俊亭創造老旦全新唱腔筱俊亭原名張宗善,1921年生在天津,祖籍山東樂陵。她八歲拜師楊義,走街串巷賣唱。後又拜朱金才為師,十歲在天津加入白玉霜戲班。十四歲離開白玉霜戲班,流動於天津、唐山等地。1952年以後,她先後擔任錦州評劇院三團團長、遼寧評劇院二團演員隊隊長及沈陽評劇院副院長。
1956年,筱俊亭三十六歲,嗓音已經定型,渾厚純正、甜美圓潤、剛柔相濟。她的身形已經發胖,更適合演壹些老年婦女為主要角色的戲。在傳統戲中從沒有過以老旦挑大梁的劇目,筱俊亭卻大膽實踐,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老旦形象,創造出壹套全新的老旦唱腔。她的《楊八姐遊春》唱腔剛毅、洪亮、豪放、巧妙。在“要彩禮”壹折中,她以細膩傳神的表演將佘太君的剛直不阿、幽默風趣的性格層層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佘太君要的“幾色彩禮”是:“我要妳壹兩星星二兩月,三兩清風四兩雲,五兩火苗六兩氣,七兩黑煙八兩琴音,火燒龍須要妳三兩六,摟粗的牛毛要三根,公雞下的蛋要八個,雪花曬幹要二斤”“壹步壹棵搖錢樹,兩步兩個聚寶盆,搖錢樹上拴金馬,聚寶盆上站金人,金人身高壹丈二,不沾銅鐵全要金”。老太君字字句句鏗鏘作響,直逼皇帝昏君兒的心窩。“泰山不倒女兒不出嫁,黃河不幹女兒不成親,萬歲要選楊八姐,等八十八歲再成親”。要得老丞相心中暗喜,隨波逐流;要得宋仁宗目瞪口呆,怒氣沖天。
筱俊亭發揮了中音區渾厚、低音區沈穩的長處,創造出壹套比壹般評劇唱腔低四度的唱腔,創立了評劇老旦行當。筱派唱腔粗獷豪爽,低回渾厚,剛柔相濟,韻味濃郁。善於運用“掏、閃、頂、垛、急、頓、搓、掄”等手法,節奏變化絢麗多彩。代表劇目有:《打金枝》《對花槍》《母女倆》《南海長城》《楊八姐遊春》《穆桂英掛帥》等。筱俊亭熱情傳授評劇藝術,弟子有:曹小雄、劉彩玉、滕文秀、新少敏、李冬梅、鄭筱娣等。時任文化部部長高占祥稱道她的唱腔“韻味醇厚,低回婉轉,柔剛相濟”。戲迷看她的戲無不凝神屏息,連聲叫絕。
2006年年末2007年歲首之際,已年逾八十五歲高齡的筱俊亭在北京參加了“全國評劇名家演唱會”引起了轟動。筱俊亭是當今評劇界旦角六大流派(白、新、鮮、韓、花、筱)唯壹健在流派創始人。筱老晚年壹直致力於評劇振興活動,每年都有數十場的演出。這次在女兒小筱俊亭的陪伴下,為首都的觀眾演唱了她的代表劇目《小院風波》和《楊八姐遊春》的精彩唱段。
筱俊亭在評劇《打金枝》中扮演皇後(左二)
三大青衣之壹的鑫艷玲鑫艷玲(1926—1988)山東省人。幼年家貧,被父母賣給人家,她不知父母是誰。十壹歲時,她被養母帶到吉林省海倫縣(今黑龍江省)送進戲班,拜張振東(藝名四季紅)學藝。十六歲正式登臺,闖蕩江湖,經常演唱的戲有《劉翠屏哭井》《珍珠衫》等。1949年,她參加唐山評劇團(後改為東北戲曲研究院評劇實驗劇團)。新中國成立後。她積極演出新劇目,如:《王貴與李香香》《血淚仇》《折聚英》等。1949年在沈陽戲曲匯演時,她演出的《新貪女淚》榮獲特等表演獎;1952年在全國戲曲觀摩大會上,她演出的《新打狗勸夫》榮獲表演壹等獎;1953年,她與武寶盛合演的《楊二舍化緣》(晏甬創編),榮獲東北大區戲曲匯演表演獎;1963年沈陽市現代戲匯演,她主演《霓虹燈下的哨兵》榮獲優秀表演獎;1961年,她演出的《祥林嫂》深受好評。
鑫艷玲主演的評劇《祥林嫂》
鑫艷玲扮相秀麗,嗓音甜美,唱腔優美,善於傳情,尤其擅長扮演悲劇人物,真切感人。她與小白玉霜、鮮靈霞三人被譽為“評劇三大青衣”。“文革”中下放農村,返城後因身體欠佳,過早地離開了舞臺。
“韓、花、筱”三大評劇流派藝術是壹個文化區域內藝術特色的代表,也是遼沈人的驕傲和自豪。韓派的《小女婿》、花派的《茶瓶計》、筱派的《對花槍》奠定了三大流派藝術的基礎,已成為沈陽評劇院評劇藝術的基本特征,也是東北評劇藝術的主體構成。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韓、花、筱”三大評劇流派。加上沈陽評劇院的鑫艷玲(已被列入遼寧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並稱為東北評劇“四大名旦”,在全國評劇藝術界占有重要席位。1961年,沈陽評劇院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