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旋進行曲》第壹主題表現凱旋而歸的將士們在行進時的矯健英姿,第二主題表現的是人們熱烈歡快的情緒。
創作背景:
在埃及法老時期,埃及軍統帥、青年勇士拉達米斯奉命率軍迎擊埃塞俄比亞軍入侵。他的戀人阿伊達原是埃塞俄比亞國王阿莫納斯羅的女兒,因戰敗被俘,隱瞞身份,在埃及公主安涅利斯身邊當壹名女奴。拉達米斯的出征,使她處於極度矛盾中。
公主也愛著拉達米斯,看到他和阿伊達之間的愛情,妒火中燒,千方百計折磨阿伊達。拉達米斯凱旋歸來,並將阿伊達之父俘獲。為嘉獎他的戰功,埃及王把公主許配給他。
但拉達米斯只愛阿伊達,阿莫納斯羅利用這壹點,用計從他口中探得重要軍事情報後逃走了。拉達米斯被判為叛國罪而等待處死,阿伊達在地下石窟中等著他。最後,這對情人之死完成了歌劇的悲劇使命。
作者簡介:
居塞比·威爾第於1813年10月10日出生於意大利帕爾馬的隆高勒,比在萊比錫出生的瓦格納晚5個月。他的父親是當地旅館的老板和雜貨商。這是壹個家境清貧的農民家庭。父親打發他到附近布塞托壹個鞋匠家去住,他在那裏學習管風琴,並在鎮上管弦樂團工作。
當他被鎮民送往米蘭音樂學院學習時,卻遭到拒絕,被拒原因是他的歲數太大(超過了14歲)。從未受過訓練,缺乏音樂才能。
他回到布塞托,後來開始寫他的第壹部歌劇《博尼法喬伯爵奧貝爾托》,該劇於1839年他26歲時在斯卡拉歌劇院上演,這部歌劇取得了巨大成功,使他獲得了創作三部新歌劇的合約。1842年,因歌劇《那布科》的成功,使他壹躍而成為意大利第壹流的作曲家。
當時的意大利正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中,威爾第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厄爾南尼》、《阿爾濟拉》、《列尼亞諾戰役》等以及壹些革命歌曲鼓勵人民起來鬥爭,有"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
五十年代是威爾第創作的高峰時期,他勤奮不懈的創作,先後寫出了《弄臣》、《遊吟詩人》、《茶花女》、《假面舞會》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後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的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伊達》。
威爾第譜寫了《阿伊達》之後16年就再沒有寫過任何歌劇,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最後兩部震驚悲劇性的《奧塞羅》和喜劇性的《福斯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