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活版文言文翻譯古文

活版文言文翻譯古文

1. 文言文{活板} 沈括 的翻譯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

壹印,火燒令堅。先設壹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

壹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壹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壹

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

為神速。常作二鐵板,壹板印刷,壹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

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壹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

十余印,以備壹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

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

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汙。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詩文翻譯

用雕版印書,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樣做。五代時才開始用雕版印五經,此後,經典文獻都是版印的本子。

慶歷年間,平民畢升又發明了活版印刷。它(指活版印刷)的辦法是:用粘土來刻字印,薄得跟銅錢的邊緣壹樣,每個字壹個印,刻好以後,把它拿到火上烤,讓它變得堅硬、牢固。先準備好壹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之類的東西覆蓋著。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壹個鐵框子,然後壹個緊挨著壹個地排上字印,排滿了就算壹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壹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壹壓,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壹樣。如果只印兩三本,還算不得簡便;如果印幾十幾百甚至上千本,那就顯得非常快了。(最好是)經常準備兩塊鐵板,壹塊印刷,壹塊同時排字,這壹塊剛剛印完,那壹塊已經排好版面,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裏就可以印完。每壹個字都備有幾個字印,像“之”、“也”等字,每壹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用來防備它們在同壹版內重復出現時使用。不用的時候,就拿紙條做標記貼上,每壹個韻部的字做壹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字印之所以不用木料來刻,是因為木的紋理疏密不勻,壹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壹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像用火燒過的粘土字印,印完後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壹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壹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

畢升死後,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輩們得到了,到現在依然珍貴地收藏。

2. 初2語文下冊文言文活板翻譯

活板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慶歷中有布衣畢升(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壹印,火燒令堅。先設壹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壹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壹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壹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壹板印刷,壹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壹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壹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汙。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譯文:用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做這種事。五代時才開始用雕版印五經,此後,經典文獻都是版印的本子。慶歷年間,有個平民叫畢升,又發明了活版印刷。它的辦法是:用黏土來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銅錢的邊緣壹樣,每個字刻壹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壹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類東西覆蓋著。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壹個鐵框子,(然後)就密密地排滿字模,排滿了就成為壹版,(再)把它靠近火邊烤,(等到)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壹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壹壓,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兩三本,還不算簡便;如果印幾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了。通常做兩塊鐵板,這壹塊印刷,另壹塊已經另外在排字了,這壹塊剛剛印完,那壹塊已經準備好,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裏就可以印完。每壹個字都備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壹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用來防備它們在壹版內有重復的。不用的時候,就用紙條給它做標記,每壹個韻部的字做壹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壹會兒就能制成。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紋理疏密不勻,壹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壹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印,印完後再用火壹烤,使藥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壹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壹點也不會被藥物(松脂等物)弄臟。畢升死後,那些字模被他的堂兄弟和侄子輩們得到,到現在依然珍貴地收藏。

3. 沈括的《活版》詳細翻譯

《活板》原文 板印書籍①,唐人尚未盛(shèng)為之②。

五代③時始印五經④,已後⑤典籍⑥皆為板本⑦。 慶歷(8)中有布衣(9)畢升,又為活板。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⑩,每字為壹印(11),火燒令堅(12)。先設壹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huò)(13)紙灰之類冒(14)之。

欲印,則以壹鐵範(15)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壹板,持就火煬之(16);藥(17)稍熔,則以壹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為簡易(20);若印數十百千(21)本,則極為神速。

常作二鐵板,壹板印刷,壹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壹字皆有數印(26),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壹板內有重復者。

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27)。有奇字(28)素無備者,旋(29)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不以木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32)與藥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訖(35)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汙。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37)所得,至今保藏。

(本文被編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3課。) (改編由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3課,改編人王浩銘)編輯本段《活板》字詞註釋(1)板印書籍:即用木板刻字印書。

板印,雕版印書。板,通“版”,名詞作狀語,用雕版。

(2)尚:還 盛為之:大規模地做這種事,盛大,這裏是大規模的意思。之,指“板印書籍。”

為:是 (3)五代:指唐以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朝代。 (4)五經:儒學的經典,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漢後合稱《五經》。 (5)已後:以後。

已,通“以”。 (6)典籍:重要的文獻書籍。

(7)板本:板印的本子。 (8)慶歷:宋仁宗年號(1041~1048)。

(9)布衣: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這裏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10)錢唇:銅錢的邊緣。

(11)印:印模。 (12)令堅:使堅硬。

(13)和(huò):混合。 (14)冒:蒙、蓋。

(15)範:框子。 (16)持就火煬(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煬,烤。

(17)藥:指上文所說的松脂、蠟等物。 (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樣平。

(19)止:同"只"。 (20)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21)數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 (22)自:自行。

(23)具:準備好。 (24)更(gēng)互:交替,輪流。

(25)就:完成。 (26)印:字印。

(27) 以紙帖之:(把活字分類)用紙條標記。帖,用標簽標出。

(28)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意思是把字按韻分類,分別放在木格裏。 (29)奇字:寫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30) 旋:隨即,很快地。 (31)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32)文理:紋理,質地。 (33)兼:又。

(34)不可取:拿不下來。 (35)燔(fán)土:就是上文所說的“用膠泥刻字,火燒令堅”。

燔:燒。指用火燒過的黏土字印。

(36)訖(qì):終了,完畢。 (37)殊不:壹點也不。

(38)為予群從(zòng):被我的弟侄輩。群,眾,諸。

從,次於最親的親屬,例如堂兄弟為從兄弟,侄為從子,伯叔父為從父。單說“從”,指比自己小的。

為,被。《活板》原文翻譯 用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麽做。

五代的時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經,以後的重要書籍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慶歷年間,有個平民叫畢升,又發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字刻壹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壹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壹類的東西蓋上。

想要印刷,就把壹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面,便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壹鐵框就成為壹塊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鐵板上的藥物稍微融化,就用壹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麽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三兩本,還不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

通常是做兩塊鐵板,這壹塊在印刷,那壹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準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每壹個字都有好幾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準備同壹板內有重復的字。

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誌,每壹個韻部的字做壹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壹會兒就能制成功。

不用木頭刻活字是因為木料的紋理有疏有密,壹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又加上木刻的字會和藥物粘在壹起,(拆版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模,印完後再用火壹烤,使藥物融化,用手輕輕壹撣,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壹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 畢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兒們得到,到今天還珍藏著。

4. 文言文閱讀(***9分)閱讀《活板》(節選),完成第後面的題目

小題1:C小題2:(1)磨刀石 (2)完畢小題3:(1)把它拿到火上烤。

(2)把字按韻分類,分別放在木格裏。小題4:①刻字方便 ②不易變形 ③便於取用 小題1:試題分析:本考4個虛詞“具、奇、以、從”,找出“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項”,只要根據句位和搭配,再結合上下文就能找出來。”

A中的“則第二板已 具 ”中“具”是準備的意思,“百廢 具 興” 中的“具”是全都的意思。B中“有 奇 字素無備者”中“奇”為偏僻的意思,“舟首尾長約八分有 奇 ”中的“奇”是余數,零頭的意思。

D中“其印為予群 從 所得”中的“從”是跟從的意思,“隸而 從 者”中的“從”是跟隨的意思。 小題2:試題分析:文中的“字平如 砥 ”中的“砥”是磨刀石的意思,“用 訖 再火令藥熔”中的“訖”是完畢的意思。

此題考查考生的文言實詞的運用和積累情況。針對這種類型,考生可以根據文意和語境,以及自己的積累,即可得出答案。

平時考生也須特別註意壹詞多義、通假字和古今異義的詞語,以便考試時能夠靈活運用。 小題3:試題分析:本題的翻譯,句中的“持、為、貯”等,都是重要的采分點,關鍵是要註意對譯。

翻譯壹般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根據語境,做到文通字順。因此,此題可以翻譯為:(1)把它拿到火上烤。

(2)把字按韻分類,分別放在木格裏。小題4:試題分析:從全文看,活版印刷用膠泥做字模的原因有:①刻字方便②不易變形③便於取用,考生只要認真閱讀,大致了解本文的意思之後,都可以歸納出活版印刷用膠泥做字模的原因。

5. 沈括《活板》的古文

沈括《活板》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壹印,火燒令堅。先設壹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欲印,則以壹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壹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壹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常作二鐵板,壹板印刷,壹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壹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壹板內有重復者。

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汙。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6. 中文有文言文,英語是否也有類似的文體呢英國是否也像我們現在這樣

以下是於九世紀下半(約當中土晚唐時期)開始寫的《盎格魯薩克遜編年史》 (Anglo-saxon Chronicle) 其中較早期兩段的轉寫摘錄.該份已多以現代字母形轉寫的原文當中,如阿拉伯數字"7"形狀的符號,是 and (&),不是數字.這裏可見到以古英文所寫的盎格魯薩克遜編年史 手稿書寫形式樣本.(當時也只有手抄本,活版印刷是十五世紀的事了)→ anglo-saxon chronicl是「古英語」時期的英語寫就的英文.原文其下緊接著以"---"號隔開的,是現代英語文轉譯.「古英語」,"Old English",或稱盎格魯薩克遜語,這個名稱,是概括西元約十二世紀(中土北宋時期) 往前推到西元五世紀盎格魯/薩克遜/朱特人開始侵入不列顛島,那段約五六百年期間的英語.以下則為 莎士比亞(AD 1564-1616,約明萬歷年間),其《哈姆雷特》(Hamlet)劇本當中有名的壹段獨白.是「早期現代英語」時期的英文,但下文已多以現代英文拼字法轉拼寫.這裏有莎士比亞的墓誌銘的相片/圖片,以當時英文書寫形式所銘刻的墓誌銘,以及大約同時期的壹些文本:→ epitaph of shakespeare「早期現代英語」,"Early Modern English",這時期是從約十六世紀起算,有學者往後斷代至十七世紀中葉,亦有甚或斷至十八世紀末者.是 中古英語 跟 現代英語 的承上啟下時期.以下文本的拼字跟標點,多已循現代英文慣例,就不附現代英語譯文了.四、過來就是現代英語,文本垂手可得,就不另列.跟過去三四千年來,直到約壹百年前的廿世紀初年,壹直以和口語白話不是扣得很緊的文言文體,且以跟語音不是緊密連結同時有表意作用的漢字,所書寫的漢字古文獻來相較,英文在僅約壹千年多壹點的時間當中的推移變化至今,其不同期間的互為差別,是大多了.。

7. 《活版》的全文翻譯

活板 板印書籍①,唐人尚未盛為之②。

五代③時始印五經④,已後⑤典籍⑥皆為板本⑦。 慶歷⑧中,有布衣⑨畢升,又為活板。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⑩,每字為壹印(11),火燒令堅(12)。先設壹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13)紙灰之類冒(14)之。

欲印,則以壹鐵範(15)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壹板,持就火煬之(16);藥(17)稍熔,則以壹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為簡易(20);若印數十百千(21)本,則極為神速。

常作二鐵板,壹板印刷,壹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壹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壹板內有重復者。

不用,則以紙帖(26)之,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27)。有奇字(28)素無備者,旋(29)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不以木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32)與藥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訖(35)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汙。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37)所得,至今保藏。

字詞註釋 ①板印書籍:即用木板刻字印書。板印,雕版印書。

②盛為之:大規模地做(使用)。之,指“板印書籍。”

③五代:指唐以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朝代。④五經:儒學的經典,指《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漢後合稱《五經》。⑤已後:以後。

已,通“以”。⑥典籍:重要的文獻書籍。

⑦板本:板印的本子。⑧慶歷:宋仁宗年號(1041~1048)。

⑨布衣: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⑩錢唇:銅錢的邊緣。(11)印:印模。

(12)令堅:使堅硬。(13)和(hu^):混合。

(14)冒:蒙、蓋。(15)範:框子。

(16)持就火煬(y2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

煬,烤。(17)藥:指上文所說的松脂、蠟等物。

(18)字平如砥(d!):(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樣平。(19)止:只。

(20)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21)數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

(22)自:別自,另外。(23)具:準備好。

(24)更(g5ng)互:交替,輪流。(25)就:完成。

(26)以紙帖之:(把活字分類)用紙條標記。帖,用標簽標出。

(27)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意思是把字按韻分類,分別放在木格裏。(28)奇字:生僻字。

(29)旋:隨即,很快地。(30)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31)文理:紋理,質地。(32)兼:並且。

(33)不可取:拿不下來。(34)燔(f2n)土:就是上文所說的“用膠泥刻字,火燒令堅”。

燔:燒。(35)訖(q@):完畢。

(36)殊不:壹點也不。(37)為予群從(z#ng):被我的弟侄輩。

群,眾,諸。從,次於最親的親屬,例如堂兄弟為從兄弟,侄為從子,伯叔父為從父。

單說“從”,指比自己小的。 詩文翻譯 用雕版印書,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樣做。

五代時才開始用雕版印五經,此後,經典文獻都是版印的本子。 慶歷年間,平民畢升又創造了活版印刷。

他的辦法是:用膠泥來刻字印,薄得跟銅錢的邊緣壹樣,每個字壹個印,刻好以後,用火烤壹下,讓它變得堅硬、牢固。先準備好壹塊鐵板,把松脂、蠟和紙灰之類的東西鋪在上面。

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壹個鐵框子,然後壹個緊挨著壹個地排上字印,排滿了就算壹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壹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壹壓,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壹樣。如果只印兩三本,還算不得簡便;如果印幾十幾百甚至上千本,那就顯得非常快了。

(最好是)經常準備兩塊鐵板,壹塊印刷,壹塊同時排字,這壹塊剛剛印完,那壹塊已經排好版面,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裏就可以印完。每壹個字都備有幾個字印,像“之”、“也”等字,每壹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以便它們在同壹版內重復出現時使用。

不用的時候,就拿紙條做標記貼上,按韻分類,分別放在木格裏。有些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出來,那就當時動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

字印所以不用木料來刻,是因為木的紋理疏密不勻,壹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壹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如用膠泥來燒制,印完後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壹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壹點也不會弄臟。 畢升死後,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輩得到了,到現在還保存得十分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