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產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戰國時期的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春秋時期的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的時候,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擴展資料
古代的風箏
1、南北朝
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臺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臺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壹風箏求救的故事.
2、北齊
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3、漢朝
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4、唐代
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5、宋代
把放風箏做為鍛練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壹年所積之黴氣.
6、明代
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百度百科-風箏
百度百科-中國傳統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