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有關郵票背膠的問題

有關郵票背膠的問題

妳的這個問題很難詳細的回答,下面的可能對妳有幫助

中國郵票是否全都在票背刷膠呢?不壹定。清代郵票以有背膠為主,無背膠者並不多見(例如“小龍樣票”就是有水印、無齒孔、無背膠)。中華民國郵票初期多有背膠。抗日戰爭以後在後方印制者多無背膠。解放區郵票因殘酷的戰爭環境和因陋就簡的印刷工藝所限,區票基本上是沒刷背膠。

中華人民***和國發行的郵票按“郵票目錄”稱:“1975年1月以後發行的郵票,背面壹般都刷膠,除個別例外,不再說明。”這就意味著,從1949年10月到1974年12月12月發行的新中國郵票,大多數都沒刷背膠。原因是什麽呢?

在1959年北京郵票廠建成投產之前,原郵電部沒有專業的郵票印刷廠。簽約承印郵票的廠家,如北京人民印刷廠、中國近代印刷公司、上海商務印書館、中國人民銀行印刷廠等,都沒有專門為郵票刷膠的設備和技術工人。例如,1949年9月19日,華東郵政管理總局供應處與商務印書館上海發行所簽訂印制紀2郵票的合同中,第十三條規定:“郵票每枚四周須打孔,惟背面不刷膠,每張之間亦不襯紙。”在1956年7月1日郵電部供應局與中國人民銀行印刷廠簽訂的《郵票印制協議書》中,詳細列明乙方應有的設備,如打孔機、壓平機、烘票設備等,就是沒有刷膠機。1957年10月23日,郵電部在《關於建設郵票廠問題的有關資料》中,列出所需機器設備,第壹項就是“刷膠機:專供卷筒紙背面刷膠。”並強調:“解放幾年來,我國各方面的建設都突飛猛進,惟郵票的技術和質量進展很慢,甚至連郵票背面的刷膠,亦因設備不足至今尚未恢復。”這是壹大難題。

1959年2月,《集郵》雜誌刊出郵政總局副局長榮健生的壹篇談話,透露“許多外國朋友對我國郵票沒有刷膠不能理解。”他解釋說:“因為中國地域遼闊,氣候條件差別很大,北方雖比較幹燥,但南方終年比較潮濕。因此,以往刷膠時,在兩張郵票之間都襯有壹張很薄的玻璃紙,否則就要受潮而粘住。鑒於玻璃紙要進口,且價格很高,為了減輕成本,我們暫時不采用刷膠,但我們正積極研究新的刷膠配方,使之在幹燥地區或潮濕地區不襯玻璃紙都可不粘住,預計今年郵票廠建成後可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曾計劃邀請捷克專家幫助解決“刷膠原料配制及工作方法。”

其實,北京郵票廠的建成投產,只是初步解決了“刷膠配方”的技術問題,並非完全解決了“中國郵票沒有刷膠”這個普遍性問題。例如,北京郵票廠投產發行第壹套影寫版郵票紀62《“五四”運動四十周年》就沒有刷膠。至1959年9月28日發行的紀67《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十周年(第壹組)》才有刷膠。特票中,到特38《金魚》才始刷膠;到了1962年,特49、53、54、55、56等幾套郵票又沒刷膠。

其次,在20世紀60年代“三年經濟困難時期”,郵票刷膠要與“節約糧食”掛鉤。

1960年11月29日,郵電部郵政總局《關於1961年普通郵票印制問題的請示報告》中提到:“(四)、關於郵票廠印制普通郵票,原來考慮是要在郵票背面刷膠的,但在潮濕地區和雨季都發生有粘合退貨的情況,故郵票印成後,在兩張郵票之間均墊有襯紙。如果按印制25億枚普通郵票采取背面刷膠,計需使用原糧80噸,阿拉伯樹膠4噸(要進口),襯紙5600令,煤685噸,同時,在刷膠時,又需損耗紙張百分之五。在目前糧食和紙張都很緊張和不足的情況下,我們認為暫且不在背面刷膠是恰當的,也是符合黨和國家節約糧食和紙張的精神。但從長遠的需要看,關於刷膠的技術問題應該積極研究解決,以便與適當時間恢復刷膠。”

盡管如此,這壹時期的紀票基本都刷膠;特票在1963年底開始全面恢復刷膠。

郵票刷不刷膠,有時還產生壹些意料不到的問題。1956年8月,郵電部郵政總局發出(56)票字第460號文《關於避免郵票褪色事項的通知》:“我局最近接到好幾個省局的反映說,面值八分的普通郵票,公眾貼用在信上,經原寄局蓋銷後,到達投遞局時發現有些票面褪色。經轉送承印廠研究試驗。褪色的原因是郵票油色遇到堿性物質,發生了化學變化的結果。湖南省某市代辦所曾在漿糊內調了蘇打,就不再褪色了。為此,要求各級郵政機構在調制貼郵票用的漿糊時註意避免用蘇打或其他堿性物,以免郵票褪色。同時,我局正在和印刷廠商洽改進。”

《中國郵票史·第七卷》對剛建成的北京郵票廠的刷膠設備作了專門介紹:“印刷大廳對面的刷膠車間安裝了龐然大物刷膠機,這臺專供卷筒紙背面刷膠的設備最寬紙幅120厘米,最大紙卷直徑75厘米。最高速率為每分35米,機器尺寸為1975×890×400厘米,可以將煮膠、上膠、烤幹、復卷壹次完成。與刷膠機形成配套的有壓平機和卷裁機,前者用來時卷筒紙刷膠後,消除膠面張力,使紙面平坦,後者則可以將上膠的寬幅卷筒紙裁成窄幅卷筒以便印刷。這些設備的投入使用,改變了當時中國郵票無背膠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