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變是壹個原子核分裂成幾個原子核的變化。
核裂變,又稱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鈾核或鈈核)分裂成兩個或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的壹種核反應形式,原子彈或核能發電廠的能量來源就是核裂變。
其中鈾裂變在核電廠最常見,熱中子轟擊鈾-235鯠臫頭原樤子後會放出2到4個中子,中子再去撞擊其它鈾-235原子,從而形成鏈式反應。
裂變原理:
裂變釋放能量是與原子核中質量-能量的儲存方式有關。從最重的元素壹直到鐵,能量儲存效率基本上是連續變化的,所以,重核能夠分裂為較輕核(到鐵為止)的任何過程在能量關系上都是有利的。如果較重元素的核能夠分裂並形成較輕的核,就會有能量釋放出來。
然而,很多這類重元素的核壹旦在恒星內部形成,即使在形成時要求輸入能量(取自超新星爆發),它們卻是很穩定的。不穩定的重核,比如鈾-235的核,可以自發裂變,快速運動的中子撞擊不穩定核時,也能觸發裂變。
由於裂變本身釋放分裂的核內中子,所以如果將足夠數量的放射性物質(如鈾-235)堆在壹起,那麽壹個核的自發裂變將觸發近旁兩個或更多核的裂變,其中每壹個至少又觸發另外兩個核的裂變,依此類推而發生所謂的鏈式反應。
這就是稱之為原子彈(實際上是核彈)和用於發電的核反應堆(通過受控的緩慢方式)的能量釋放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