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消費者行為理論的三個假設公理

消費者行為理論的三個假設公理

消費者行為理論的三個假設公理如下:

1、完備性或順序性。消費者總是有能力將多種商品的組合,按照其偏好大小而順序排列和比較。在這壹公理的假設下,消費者對任何兩組物品A與B,必須有能力辨別其偏好A優於B,或B優於A,或兩者偏好相同,且此三者中只有壹種狀況能成立。

2、傳遞性。假如某消費者面臨A、B和C三個商品組合,消費者在商品組合A和B之間更偏好A,在B和C之間更偏好B,則該消費者在A和C之間就更偏好A。

在這壹公理的假設下,消費者的偏好具有傳遞性。例如,某甲偏好西瓜優於香蕉,且偏好香蕉優於橘子,則我們判斷某甲偏好西瓜優於橘子。但是世界上並不是任何壹件事皆具有傳遞性的。例如,某甲喜歡乙,而乙喜歡丙,則不能斷定甲喜歡丙;還有下棋也壹樣,如甲贏乙,且乙贏丙,則不能說甲壹定贏丙。

3、非飽和性。在非飽和狀態時,消費者對愈多的物品其偏好愈大;即消費數量愈多,所獲滿足愈大。在這壹公理的假設條件下,若消費者達到飽和狀態或超飽和狀態(厭惡)時,消費者不願再消費,否則他壹定不是有理性的人。壹般所設定的假定是未達飽和狀態前所做的分析。

拓展知識

效用理論是領導者進行決策方案選擇時采用的壹種理論。決策往往受決策領導者主觀意識的影響,領導者在決策時要對所處的環境和未來的發展予以展望,對可能產生的利益和損失作出反應,在決策問題中,把領導人這種對於利益和損失的獨特看法、感覺、反應或興趣,稱為效用。

效用實際上反映了領導者對於風險的態度。高風險壹般伴隨著高收益。對待數個方案,不同的領導者采取不同的態度和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