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由來和影響
董永行孝的故事最早見於東晉幹寶(?~336)編撰的中國古代誌怪小說集《搜神記》和東漢末年武梁祠石刻畫像。明代青陽腔《織錦記》又豐富了變文和話本的描寫,對後世戲曲有很大影響。
黃梅戲經典劇目《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由劇作家陸洪非根據老藝人胡玉庭之口述改編而成。故事大意是:董永為葬父而賣身在傅員外家為奴。七仙女(玉帝之第七女)同情董永,下凡結親。百日後,玉帝差兵逼七仙女返回天庭,天地間的美滿姻緣活生生拆散。
改編本成功地刻畫了七仙女的反抗性格。1954年,該劇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優秀演出獎、劇本獎、道演獎、音樂獎,飾七仙女的嚴鳳英、飾董永的王少舫獲演員壹等獎。據此劇拍攝之影片獲1949--1955年優秀影片獎。
也許,這個故事有壹天會被人遺忘或不感興趣,但是,那段膾炙人口的“滿工對唱”絕對是永恒的旋律,永遠不會消失於時空之中。多少年來,《天仙配》似乎就是黃梅戲的代稱,對壹臺劇目而言,這真是驕傲,而對壹個劇種而言,悲哀是註定的。
平調《天仙配》又名《張七姐落凡》、《百日緣》。故事見明傳奇《織錦記》。由王昌言、李慶番整理改編,張光、王文德導演,武安縣人民劇團首演,秦崇德飾董永,李秀奇飾張七姐。參加1954年河北省第壹屆戲曲會演,獲戲曲音樂二等獎,秦崇德獲演員三等獎。
同名電影
介紹:
1955年底,由桑弧執筆改編劇本,石揮導演,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影片《天仙配》攝制完成。
上海電影制片廠出品。
安慶黃梅戲《天仙配》的巨大成功,引發了香港數十年黃梅戲電影的經久不衰!《天仙配》是黃梅戲發展歷程中的壹座豐碑,影響遍及海內外。它為人們留下的眾多精彩唱段至今還為人們所深愛。
影片於壹九五七年獲文化部優秀舞臺藝術片二等獎。
《天仙配》是壹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它寄托著下層勞動人民對自由純真愛情的向往。影片系根據同名黃梅戲改編,劇本改編桑弧,主演是在戲曲界享有盛名的黃梅戲演員嚴風英、王少舫。嚴鳳英創造的七仙女形象,既是天上神仙,又是人間村姑,既熱情大膽,又勤勞智慧;嚴鳳英尤其把是把七仙女對董永誠摯的愛情,表現得十分深沈動人。王少舫塑造的董永形象,樸實、敦厚、可親。這兩個形象,富有濃郁的人情味與強烈的真實感,雖系神話,實際上是現實生活中美好人物精神的折射.是勞動人民審美理想的體現。影片上映後,同樣受到海內外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據1958年底統計,僅祖國大陸的觀眾就多達壹億四千萬人次之多,創造了當時票房的最高紀錄。《天仙配》在香港、南洋壹帶上映時,同樣盛況空前。六十年代初,香港邵氏公司拍的黃梅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在臺灣上演,風靡了無數觀眾,創下了空前賣座記錄,而這部影片是從1954年“上影”攝制的越劇戲曲彩色片《梁山伯與祝英臺》移植的。
其實現在最流行的是《天仙配》這首夫妻對唱的黃梅戲。
劇情介紹:
人間:董永家貧,父亡,賣身為奴,得資葬父。
天上:玉帝七個女兒戲於鵲橋,窺視人間。
七女厭惡天宮歲月之淒清,對董永由同情而至鐘情,乃不顧森嚴天規,只身奔向人間。槐蔭樹
下路遇董永,傾訴衷曲,二人遂結伉儷。
雇主傅員外以董永新婚不符契約為由,要挾七女須於壹夜之間織成錦絹十匹,成則工期縮短,不成則加倍。七女邀眾姐助而成之,三年苦役遂改百日。
工滿,歸程中,夫妻正向往未來,憧憬幸福,忽聞玉帝旨意,令七女即刻回宮,否則禍及董永,七女無奈,忍痛泣別,別時誓言:“不怕妳天規重重活拆散,我與妳天上人間心壹條”。
(榮獲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優秀演出獎、劇本獎、導演獎、音樂獎;據此劇拍攝之影片獲1949----1955年優秀影片獎。)
同名歌曲
歌詞: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綠水青山帶笑顏
從今再不受那奴役苦
夫妻雙雙把家還
妳耕田來我織布
我挑水來妳澆園
寒窯雖破能避風雨
夫妻恩愛苦也甜
妳我好比鴛鴦鳥
比翼雙飛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