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河南大學校歌曲子是不是和德國國歌雷同啊?抄襲嗎?

河南大學校歌曲子是不是和德國國歌雷同啊?抄襲嗎?

當然不是,《河南大學校歌》誕生於1940年,由嵇文甫先生作詞,陳梓北先生譜曲。當時中華大地正遭受日寇侵略者的鐵蹄踐踏。河南大學輾轉搬遷,經雞公山、南陽鎮平,最後停留在伏牛山深處的嵩縣灘頭鎮辦學達5年之久。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河大師生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抗日救亡運動。時任文學院院長的嵇文甫先生激情奔放地創作了《獻給祖國》、《走出象牙之塔》等抗戰《抗戰到底》歌曲集。教育系教授陳梓北長於作曲,曾為《紀念魯迅歌》、《遠征進行曲》、《七七中學校歌》等譜曲,編有《抗戰歌曲選》。

在抗戰最艱苦的時刻,河南大學決定創作《河南大學校歌》,利用歌曲的形式,通過廣大師生傳唱,在陰霾的天空和血腥的環境中樹起河南大學的獵獵戰旗,以凝聚師生四喜那個,鼓舞抗戰鬥誌,弘揚學術傳統,堅持辦學不輟。嵇文甫、陳梓北受領重任,很快兩人合作的《河南大學校歌》便響徹在伏牛山麓,伊水河畔。

“四郊多壘,國仇難忘。”日寇的暴行,並沒有嚇倒河大人。“濟濟多士”在蒼蒼嵩嶽下,泱泱黃河邊,“風雨壹堂”,堅守“悠且長”的“中原文化”,追求民主與科學,為抗戰和建設培養人才。此後壹代又壹代的河大人高唱校歌,奮發圖強,傳承河大精神,創造出河南大學的輝煌歷史。

1992年慶祝河南大學建校80周年時,由中文系張予林作詞、音樂系張彬譜曲,創作了新的《河南大學校歌》。

2002年9月,在慶祝建校九十周年的日子裏,河南大學決定恢復使用1940年的《河南大學校歌》,並根據時代發展,將原歌詞中的“三民”與“四允”改作“民主”與“科學”。《河南大學校歌》重新在師生中廣為傳唱,成為新時期河大人“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戰鬥號角。

2004年3月,教育部部長周濟同誌來到河南大學視察工作,當聽了河大黨政領導齊聲高歌的《河南大學校歌》後,為校歌雄渾激昂的旋律所表達出的奮發向上的河大精神而深深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