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美術歷史悠久,中國遠在殷商時代絲綢已有裝飾性紋樣出現,如河南安陽出土的銅戈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玉刀,外面都裹以斜紋菱形幾何圖案的織物。最初出現的紡織品紋樣只是壹些簡單的連續規矩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絲綢的幾何紋樣更加豐富。漢代是中國紡織品美術壹個興盛發展時期,已出現四重錦和夾金技術,染纈的印花技術也已比較完備。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的織物,圖案趨向活潑奔放和生動流暢,不規則紋樣取代和豐富了幾何圖形。生動的雲氣紋、雲鳳紋、水紋與其他壹些紋樣(包括吉祥文字)交織變化,是漢代紡織美術設計的壹大特色。三國時期,織機的改良促進了絲綢紋樣的發展,遂出現了連續性幾何形工穩清新的構圖,串枝花和旋形構圖,以忍冬草、變形花卉的組合形式,形成了豐茂的大卷葉和寶相花等多層次的富麗紋樣。唐代是中國封建時代紡織品美術又壹高度發展時期,紋樣豐富,四方連續的放射形圖案大量出現,朵花、組花、團花、禽鳥花、棱子圖案花等富麗堂皇,各呈異采。益州行臺官竇師綸創造很多紋樣,名“陵陽公樣”。宋代的絲織紋樣大體上繼承唐代傳統,同時在寫生花紋樣上也很有成就。緙絲和網狀形裝裱用錦很為流行。北宋時的“李裝花”,南宋時的“藥斑布”(類似後來的藍印花布),也在大江南北開始流行。元代的絲織品多用夾金技術,雍容華貴。由於當時棉花生產的發展,松江出現了“錯紗配色、綜絨絜花”棋局字樣的折枝團花織花被面。明代的織錦,紋樣多在平排的布局上加以變化,色彩多用正色間以白、黃色或金、銀線,或以復色相配。前者鮮明渾厚,後者秀麗活潑。“秋千仕女”是常見的題材。清代,織錦品種甚多,紋樣流行清花散點、丁字連鎖法和車轉法等。中國少數民族眾多,紡織品美術也各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中國圖案藝術的寶庫。
在古埃及的中古王朝時期(公元前3000年左右),亞麻掛毯已是用紅、藍、綠色織成蓮花和鳥的紋樣。當時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因出產染色布而被稱為紫紅之國。根據荷馬史詩《奧德賽》記載,古希臘的紡織品紋樣以動物和不太復雜的散花為主要題材。伊朗古代陶盤上畫的婦女已穿有條紋和花紋織物。波斯薩桑王朝(226~651)後期,各式連續的連珠紋中嵌著獅子、花鳥和人物,後來逐步形成的波斯紋樣主要是植物紋樣,構圖縝密嚴謹,變化自由精致,給後世圖案以很大影響。印度的絲織業早就發達,著名品種有達卡的薄洋紗、金銀線織成的多重錦等,紋樣明顯受伊斯蘭裝飾藝術風格的影響,輪廓明快,穩定對稱。從9世紀起,西西裏島的絲織品很負盛名。13世紀後的意大利織物興起,紋樣以鋸齒花(薊草)的葉和花或近於波斯的琉璃形圖案,佛羅倫薩的織花錦緞以薊草紋作為主要紋樣,花的絲絨在深黃和金黃底色上配置紅或藍色花環,在尖葉中集聚著花朵。15世紀前後,歐洲的絲織中心移至法國,典型紋樣是左右相對稱的構圖花邊格調。路易十六時期紋樣重點變為線描且色彩調和,田園牧歌式和愛情主題逐漸興起,樹木、鴿子、園藝用具、牧馬人、花環和樂器紋樣盛極壹時。法國貴族的服飾多用散點刺繡小花紋樣,對後世很有影響。另外,佛蘭德地方出產的亞麻花布(紋章紋樣為其特征),阿拉斯和布魯塞爾專為教皇、教堂生產的豪華掛毯、哥比林式的毛織品大都采用幾何形花紋。東方諸國如越南和朝鮮的織物紋樣多受中國影響,泰國早就出產以三角形為骨架紋樣的織錦。日本早期染織物紋樣多樣而雅致,壹部分采用中國紋樣(稱為“唐樣”、“唐草”),如梅、蘭、竹、菊、鳳凰、八寶、八仙之類;壹部分則具有本民族寫生變化特色,如“平安櫻”、“二階笠”以及表現神社等寫生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