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法國與德意誌的戰爭

法國與德意誌的戰爭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在德法兩國稱為德法戰爭,是普魯士為了統壹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誌帝國告終。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王國為統壹德意誌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但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戰爭後期,普魯士將戰爭由自衛戰爭轉化為侵略戰爭。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於1871年1月18日建立德意誌第二帝國告終。戰役發生在德法兩國,因此稱為“德法戰爭”。 普法戰爭發生於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企圖保持多年歐洲霸權地位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歷來竭力阻止德意誌的統壹,同時還想侵占萊茵河左岸的德意誌領土,因而對於普魯士的挑釁,不但沒有回避,反而迫不及待地向普魯士宣戰,結果招來了戰爭慘敗、帝國滅亡的厄運。 開戰契機普法開戰的契機是西班牙王位的繼承問題。1870年 7月初,普王威廉壹世的親屬利奧波德親王,應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去西繼承王位。法國擔心普西聯合反法,怕他們實力大增,於法國不利,而極力反對。於是,第三國的壹項內部事務引發了歐洲兩大強國的爭鬥。戰爭壹開始就預示著法敗普勝的必然結局。 普魯士為了統壹德國,在1864年及1866年先後擊敗了丹麥及奧地利,但法國卻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誌諸邦,企圖阻礙德國統壹。在普奧戰爭結束後,法皇拿破侖三世要求俾斯麥同意,把萊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亞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部分領土合並於法國,作為對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守中立的報償。俾斯麥斷然拒絕,並立即把拿破侖三世的這個意圖通知了巴伐利亞國王及南德諸邦政府,從而在南德諸邦造成了令法國恐懼的心理。利用南德的這種心態,俾斯麥遂與它們締結了秘密的攻守同盟條約。在這種情勢下,只要打壹場普法戰爭就可以激發南德諸邦的民族感情,就可以推動它們與北德聯邦合並為此,在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的策動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制造爭端,令法皇拿破侖三世對普宣戰,普魯士借此團結德意誌民族,進攻法國。  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在法皇宣戰後,法國隨即編成萊茵軍團,於法德邊境地帶集結。該軍團***有八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侖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法國欲先發制人,奪取法蘭克福,逼使普魯士屈服;但與此同時,普軍亦集結了三個軍團,約47萬人,由威廉壹世為總司令,毛奇為總參謀長。普魯士則計劃以優勢兵力,集中向阿爾薩斯和洛林進攻,將法軍擊潰於邊境在線,再繼而進攻巴黎,逼使法國投降。 戰爭以法軍在1870年8月2日於薩爾布呂肯地區向普軍進攻為開端。但到了8月4日,普軍已順利擊潰法軍,進入反攻階段。與此同時,法軍在其余各戰場相繼失利,被逼退回國境,轉入防禦。至8月中旬,法軍已被普軍壹分為二,壹部由巴贊元帥的萊茵軍團***17萬人被普軍包圍於麥茨要塞;另壹部由拿破侖三世和麥克馬洪元帥率領的12萬余人在8月30日與普軍激戰後被逼退守色當。 在9月1日至2日,普法兩軍於色當進行決定性的大戰,即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占領了符裏濟、棟舍裏等地,成功切斷了法軍西撤的道路,並從後堵截法軍。而在當天中午,普軍亦完成了對法軍的合圍,並以強大的火炮作出攻擊。當時下午,在法軍數次試圖突圍失敗後,拿破侖三世被逼於下午4時半派人呈信威廉壹世,表示願“將他的佩劍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拿破侖三世正式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12.4萬人,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人。法國舉國嘩然,資產階級趁機於法國國內發動政變,推翻帝制,成立國防政府。 影響(法國)

1、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臺和***和國的確立 1870年9月4日,當色當戰役法軍大敗,拿破侖三世連同在色當的法國官兵全部作了俘虜的消息傳到巴黎後,巴黎廣大人民群眾對拿破侖三世統治的不滿,立刻象火山壹樣爆發了。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群眾擁入波旁宮立法團會議廳,要求廢除帝制,恢復***和,***和派議員甘必在市政廳正式宣布成立***和,建立臨時政府,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法蘭西第三***和國建立。從此以後,帝制在法國結束,***和逐漸穩固下來。 2、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 色當戰役後,普魯士軍隊繼續長驅直入,占領法國整個東北部,並向巴黎推進。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戰爭已由統壹戰爭演變為非正義的侵略、掠奪法國的戰爭。法國廣大人民群眾堅決要求普遍武裝人民,抵抗普魯士的侵略,而自稱“國防政府”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卻害怕武裝起來的巴黎人民,加快了投降的步伐。梯也爾政府在凡爾賽同德國簽訂了和約,條約規定:法國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省全部和洛林省壹部,賠款付清以前,德國占領法國6個北方省。 在梯爾也政府進行賣國的同時,巴黎無產階級加強了自己的鬥爭,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梯也爾政府逃往凡爾賽宮,資產階級政府在巴黎的統治土崩瓦解,巴黎無產階級取得了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革命的第壹次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壹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3、影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 普法戰爭中,法國對普魯士簽訂屈辱和約,法國賠款50億法郎,加上戰爭損失,總計資金損失達200億法郎,致使經濟發展資本投入不足;又割讓鐵礦蘊藏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使經濟發展所需資源嚴重缺乏;再加上賠款付清以前,德國占領法國6個北方省,使國內市場進壹步狹窄。所有這些,極大的延緩了法國經濟的發展,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展緩慢,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法國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明顯落後於美、德、英之後。 4、法國的歐洲霸權衰落 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割地賠款,使法國失去了自克裏米亞戰爭以來形成的西歐和中歐大陸的霸權地位,從而使法國的歐洲霸權地位衰落。 5、使法國的對外政策發生變化 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法國對德國的優勢地位和潛在力量保持高度的警惕,並壹直想報戰敗之仇,但單靠自身力量,是絕對不能戰勝德國的,這樣法國開始調整與歐洲國家,如英、俄的關系,以尋求盟國的支持,***同對付德國。

影響(德國)

1、完成統壹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打敗法國,從而排除了法國對普魯士統壹的幹擾。1870年11月,代表北德意誌聯邦的俾斯麥與南德四邦政府締結聯合的和約,南德四邦與北德意誌聯邦合並,成立“德意誌帝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壹世在法國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誌帝國皇帝,德意誌統壹最終完成。 2、加快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和經濟發展 普法戰爭使德國最後完成政治上的統壹,形成了統壹的國內市場和獨立的經濟體系;德國從法國攫取了五十億法郎的軍事賠款和擁有豐富鐵礦的阿爾薩斯、洛林,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巨額資金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對外戰爭的勝利,使容克地主、資產階級更加醉心於對外侵略擴張,大批軍事訂貨,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這使德國資本主義經濟呈現跳躍式發展,迅速完成工業革命,到19世紀末,其實力超過法國、英國。 3、德國歐洲霸權地位上升 普法戰爭中,德國戰勝法國,壹躍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這就改變了自克裏米亞戰爭以來的歐洲格局,使德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上升,成為強大的“中歐帝國”。 4、使德國的外交政策發生新的變化 普法戰爭後,壹方面,德國的強大使德國進壹步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我們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盤”,另壹方面,在歐洲,德國雖打敗了法國,卻不能以武力將其消滅,德國以後便以推行孤立法國,防止歐洲大國與法國結盟作為它的外交政策。

影響(意大利)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後,拿破侖三世不得不調回駐羅馬的軍隊,9月初,意大利軍隊和加裏波第的誌願軍進入原被法國控制的教皇轄地,占領羅馬。後根據公民投票,羅馬合並於意大利,教皇被剝奪世俗權力,避居梵蒂岡。至此,意大利借助於普法戰爭法國的失敗,趕走了法國的勢力,收回被法國占領、控制的教皇轄地,最後完成統壹。

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

普法戰爭打破了相對平穩的歐洲均勢關系,德意誌帝國崛起,法國衰落,改變了殖民主義力量對比,從而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促使殖民主義國家重新調整相互之間的關系。德國力圖以壹個聯合起來的歐洲,孤立法國,包圍不穩定的法蘭西***和國,它協調了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矛盾,1873年三國正式形成“三皇同盟”,實現了孤立和削弱法國的目的。隨著對殖民地的爭奪加劇,三國之間的關系逐漸惡化,1878年柏林會議後,“三皇同盟”瓦解。1882年德又與奧意形成三國同盟,與此同時,法與英俄也逐漸接近,形成三國協約。從而在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瘋狂的擴軍備戰,進壹步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壹次世界大戰

代表性:凡爾登戰役

凡爾登戰役,1916年德意誌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凡爾登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傷亡近100萬人。由於傷亡慘重,凡爾登戰場被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

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參戰兵力眾多、傷亡慘重。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故此役有“絞肉機”、“合組織防禦的經驗,成為大戰後各國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據。這次決定性戰役是第壹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意誌帝國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戰役結束後德皇威廉二世撤銷法金漢的總參謀長職務,改任興登堡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為其副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采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占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采用改良過的施裏芬計劃( 亦稱為曼斯坦因計劃)分為A、B、 敦刻爾克大撤退

C三個集團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侵略了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和法國。5月13日德軍A集團軍按曼施坦因意圖通過法國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區進入法國,盟軍在阿登山地因為德軍的奇襲完全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德國坦克師強渡馬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國南部戰略要地色當,而同時德軍B集團軍在空降兵配合下入侵荷蘭、比利時,來吸引跟牽制位於比利時平原壹帶的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使A集團軍得以更加順利的從法國北部附近通過英法聯軍主力部隊之側翼,來構成曼斯坦計劃中的大包圍。到5月19日德軍裝甲師已經抵達離英吉利海峽只有50英裏處。5月24日,德軍裝甲部隊已經逼近法國的北部港口敦刻爾克,但卻在這時接到停止前進的命令。這個命令被證明是致命的失誤,被包圍的盟軍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即敦刻爾克大撤退(保留了反攻的有生力量)。850艘各種類型、動力引擎、大小的船只艦隊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刻爾克,5月27日開始撤走了第壹批士兵,到6月4日時已經有超過33萬人成功逃脫,其中23萬是英國遠征軍。這次的撤退雖為英國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但也喪失了大量的物資和武器裝備,士氣亦壹度低落。